黄淮对稳定当时政权的作用


  黄淮(1367~1449)浙江永嘉(现鹿城区)人。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三月,黄淮在南京登春榜第二甲第五名进士。朱元璋授黄淮中书舍人而开始为官生涯。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1397—1434)历时三十八年(包括:自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九月初一~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八月十七日下诏狱十年;宣德二年丁未(1427)八月初九准奏回温州永嘉养疾~宣德七年(1432)秋入京,养疾五年)。

       黄淮在南京为官十八年;在北京五年为京官,总计时间是廿三年多。累官八任,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正月初五,朱高炽曾手谕三俸并支(参见附图)。

     
                                明朱高炽  行书手谕(京1-964,残)


  黄淮出仕之初,明朝经济发展已有了基础。但是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朱棣以朱允炆削夺宗藩之事为名,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癸酉日举兵反,自称其师为“靖难”而因为“靖难之役”社会持续动荡了四年多时间当时黄淮在南京,自然“目睹”和了解朱棣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前后详细情形。

  建文四年壬午(1402)秋七月三日,刚夺得皇位的朱棣,“召黄淮问以时政,称旨”即复翰林院侍书黄淮仍为中书舍人,八月初一命黄淮入直文渊阁。从此得到朱棣的十二年多时间的重用,多次晋爵。黄淮在“靖难之役”中并无“功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黄淮本传》:“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初时,黄淮尚是七品官员,被朱棣看中,常商讨机密政务,可见朱棣重视并采纳黄淮政见的程度。与解缙、胡广、杨荣、金幼孜、杨士奇、胡俨七人先后进入内阁,黄淮在文渊阁专掌制敕。此为明代翰林官进入内阁之始。因此,他为稳定永乐朝政权的作用则初见端倪。后及洪熙、宣德两朝经济发展所起明显积极的作用则是可以肯定的。

  永乐二年(1404)四月初四,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四月初五朱棣即任黄淮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辅导东宫太子。永乐六年十一月初十,朱棣敕谕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及杨荣、金幼孜等东宫官属兼辅导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时年九岁,所以黄淮亦是朱瞻基的启蒙老师之一。《明史》本传后有赞曰:“黄淮功在辅导”。因为辅导的是后来两代候补皇帝,故此,黄淮对稳固洪熙、宣德两朝政权的作用则是显而易见,无庸置疑的。

  黄淮先后曾经六次参与监国:永乐七年春朱棣北巡,黄淮奉命与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导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永乐八年二月朱棣北征;十一年二月朱棣再北巡;十二年春朱棣亲征瓦剌,洪熙元年乙巳(1425)五月十二朱高炽在北京钦安殿驾崩,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未回,朱高煦蓄谋夺位加紧行动,虽未能得逞,黄淮在北京协同监国,以致“忧危吐血”;宣德元年丙午(1426)八月朱瞻基亲征其叔汉王朱高煦时,于八月初七敕谕[1]黄淮、张本、黄福、李友直、金幼孜等文职官员,留守北京监国的史实,对稳定政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史》黄淮本传载,吏部向朱棣提出追究论靖难起兵时,在北方任职的南方籍官员,不立即归附者应当充军边远。黄淮婉言劝奏:曾有敕旨征讨官与旧官同一体,若复追罪南人则与敕旨相背,亦会留下“不能容人”的后话。朱棣允奏,而不再追究,因而避免了一次政治风波。

  永乐八年,朱棣征战在外时,长沙李法良谋反,皇太子朱高炽遣丰城侯李彬讨伐,朱高煦故意说李彬不可用。黄淮及时识破汉王的阴谋,劝言朱高炽:“(李)彬老将,必能灭贼”,应立即迅速出兵,果然李彬很快擒获了李法良,社会动乱迅速得到了平息。

  永乐二年甲申(1404)正月廿六日,皇帝命解缙与黄淮为甲申科会试正、副主考官。该科中式举人有472名之多,正统年间的吏部尚书王直、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等均是该科进士;宣德七年(1432)冬,黄淮入觐谢恩,朱瞻基赐留他在北京过春节。八年癸丑(1433)二月初八,黄淮奉命为癸丑科主考官(副主考是王直)选拔出100名举人进入殿试,曹鼐即该科状元。黄淮这两次参与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会试工作,虽然前后时隔三十来年,也是他一生中为稳定当时政局所作的两个亮点。上述足以说明黄淮在稳定当时政权所起的作用以及洪熙、宣德两朝经济发展所起作用明显、积极而肯定,并已经永载史册

  综合诸多文献记载表明,黄淮奉敕曾参与列下书籍的编修、总裁等:

  永乐元年与解缙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当年十二月初一日书成。

  永乐元年七月初一日,奉命与解缙等147人撰修《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的前身)成书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永乐九年十月十七日奉命重修《高皇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成书于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十二月十五日,有350卷之多的《历代名臣奏议》则是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经过多年编录而成的,分六十四[2]门,自商周以迄宋元的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之迹,搜罗较备。《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提要》:“古今奏议之渊海也”。不过该书刻印装订成书之日,黄淮已被囚在北京锦衣狱中有两年多时间了。

  洪熙元年乙巳五月初四,奉朱高炽敕[1]参与纂修《太宗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洪熙[3]元年乙巳闰七月初八,奉朱瞻基敕[1]参与纂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被任命为总裁官。

  《中国地方志集成》59-638著录:清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三月,王锡琯撰《永嘉县志序》:“吾邑自文简黄公编摩郡乘,其法最备。家文定又取文简一书为之踵事而增华焉。迨吾参政更取文定所裁益所未载。今则世远年湮,前者既残,后者复略……。”紧接着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夏月,王国泰撰《康熙温州府志序》(温州图书馆善本343#):“明时黄文简淮、王文定瓒(1462~1524)、王郡丞光蕴(1540~1606),代修之详……”“迩奉部颁仍取文简、文定、参政三帙而广增之……。”据此两序文可作如下推断:黄淮在宣德、正统年间曾纂修过《(正统)温州府志》而且于1684年时还有残本存世。可惜我们今天已见不到该《府志》的“原貌”,而且乾隆以后所修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都不再提及黄淮纂修过《(正统)温州府志》情事。我个人认为《介庵集·归田稿》如《重建永嘉县治记》(详《黄淮文集》(下同)181页)《永嘉县重修庙学记》(212页)《温郡庙学修造记》(214页)《温郡新建戒石亭记》(222页)《永嘉石柱王氏义仓记》(229页)《温州府永嘉县义仓记》(230页)《温郡乐清邑白沙新城记》(240页)《平阳修建庙学记》(247页)等文章,就是《(正统)温州府志》的“蛛丝马迹”所在,这有待专业学者们来推理确证了。 

  黄淮本人存世的著作《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有永乐时黄淮在南京;洪熙、宣德初在北京为官时所撰的《退直稿》三卷372篇,计5.4万字。多数是应制、与同僚酬和的文章。宣德七年冬(1432)、宣德九年(1434)春、正统元年(1436)春,三次赴北京的《入觐稿》两卷161篇(首)计4万字,也以与士大夫、官员酬和的文章为多。黄淮晚年在温州茶山南柳寿徵庵生活的二十来年中,著有六卷176篇近11.7万字,名为《归田稿》(另外近年从地方文献、许多姓氏的宗谱中发现黄淮的佚文计近2万字)其中他对温州永嘉、乐清、平阳、台州等附近县治、县学,及桃渚千户所、义仓等所作的《记》:为亲朋契友所撰的很多《墓志铭》《谱序》等,记叙了大量明代温州的历史信息。因此,黄淮《归田稿》则是我们深入研究明代温州文化的极其可靠文献资料之一。

  而黄淮入诏狱的十年间所撰的《省愆集》两卷,计2.8万字,清乾隆四十三年六月被纪昀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辑入《钦定四库全书》(1240/433~479)。《四库全书总目》:“此集乃其系狱时所作,故以省愆为名。(黄淮)当患难幽忧之日,而和平温厚无所怨尤,可谓不失风人之旨”《省愆集》文辞感人,正所谓“文章穷而后工”之作也。

  至于1449年,黄淮逝世后,南京国子监祭酒陈敬宗为黄淮所作的《明故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黄公墓志铭》﹡中:“又即人情变态之机,寓之于言名曰:《自省录》”;永嘉敬乡楼黄群先生在民国二十年(1931)六月出版《介庵集》的后跋中提及:“(黄淮)所著《自省录》一书,动心忍性,谅多精到之语,其缺佚不无足惜云”。都说明黄淮曾撰有《自省录》(稿),可惜其稿已经散佚无存了。

  黄淮一生无特别“惊人之举”,自洪武朝任中书舍人开始,后目睹朱家王朝在南京的皇位更替;继经历永乐初政权的巩固阶段,朱棣为扩充版图的亲征北漠,派兵征讨安南,郑和下西洋等情事;被朱高煦诬陷中伤,囚于北平诏狱十年;洪熙即位时,黄淮在北京获释复官,不久升户部尚书;宣德即位,朱高煦谋反被朱瞻基擒获,已证明了黄淮下诏狱十年是无辜的。由于“淮病瘵(即肺结核)能染人”(杨荣言)得以于宣德二年引疾回乡,居住在茶山南柳养病。而宣德七年、宣德九年两次入觐,又先后继续为明王朝效力了十七个月。黄淮为官谨慎踏实,治事果断通达,忠于职守,朱棣曾对左右赞许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岗,无远不见”史官赞评他:“神识洞明,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六月初三,黄淮享寿八十三岁,善终于温州茶山南柳寿征庵。十二月廿六日,景泰帝朱祁钰遣礼部主事林璧谕祭黄淮,谥文简,赠太保。又命工部派遣主事张伦来温州督建敕葬黄淮墓于南柳黄府山。(2003年黄淮墓重修一新,墓的南面新建了“黄淮纪念馆”)

  综上所叙,黄淮为明代内阁制度初创时即入直文渊阁,排名次于解缙。永乐五年(1407)二月解缙黜,黄淮在内阁地位最高。却因为“获罪”而入诏狱十年,以致日后于政治权势影响力反倒不如其他阁臣。《明史》本传的记叙也颇为略简。自然我们还可以从《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自明代弘治以来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以及明、清很多的古籍文献上读到有关黄淮的文章。

  黄淮是在京师为官,因此他对温州没有直接的政绩可言。而他对稳固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时的政权所起的作用则是很客观的史实。而且,明代温州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与当时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息息相关的,因此黄淮为家乡温州所作的贡献只能说是“间接”的作用了。黄淮是明代初叶的温州文化代表人物,无愧杨士奇对他的评价:“不减平生刚介”[4]的一生。他的确是值得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

  【注】

  [1]  清光绪九年癸未重修《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卷

   [2]  350卷的《历代名臣奏议》分六十四门的说法,见于清·《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提要。2009年5月26日,收到永乐十四年内府本之影印本《历代名臣奏议》六册,经过检点,确凿是六十六门。

  [3]  《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原文误作“宣德元年(丙午)”。据《明实录·宣德卷五》“闰七月 戊戌朔 乙巳(初八,)以纂修仁宗昭皇帝实录敕礼部┅┅以张辅、蹇义、夏原吉为监修,杨士奇、黄淮、杨荣、杨溥为总裁。”(离洪熙驾崩(五月十二日)不足两个月;宣宗登基仅28天,以例明年才改元)而丙午(1426)年,农历却是没有闰七月的。

  [4]  杨士奇“水龙吟”中句子。黄淮于宣德十年(1435)第三次入觐,五月初四(即黄淮生日)启程返温时杨士奇所赠。黄淮有次韵酬和,详见黄淮《入觐稿·词》。


                                                           2004年11月中旬初稿于温州知省斋

                                                           2005年1月3日     晨校稿完毕

                                                          

                               ※                     ※

  以上原文曾刊登在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编《明代温州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100页上。

  网络上也多次见到该文题目,却未见全文发表。现经订正后通过《黄氏研究》网让宗亲同仁们参考,同时借以制止一些关于黄淮有误的信息传播。                                                    2007-9-27  订正上传《黄氏研究》

                                                                                                          2010-5-30  补充后上传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