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希望的企业:华为


  1、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2、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3、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4、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5、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6、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7、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8、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9、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10、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11、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热诚的员工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端到端的客户化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全力帮助客户商业成功,并通过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

  华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近一半的员工从事着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截至2009年6月底,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39,184件。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36家。

  

  为什么任正非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不仅因为创始华为,极端事业偏执或者帅才横溢,更因为他星火燎原的管理思想,激励了一代深圳创始人企业家的路。他是深圳这个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城市的绝对企业家精神领袖。

  

  任正非曾经想写一篇文章“快乐的人生”藉此献给华为因紧张工作而精神彷徨患有忧郁症、焦虑症的同事,但苦于一直没有时间。他说自己也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终于走出阴霾。

  他对新员工的寄语: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任正非面对挫折长吟: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我们处在一个电子产品过剩的时代,而且会持续过剩,过剩的商品决不会再卖高价。而制造这些复杂产品却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一个是更少的收益,一个是更大的付出,这是摆在所有电子厂家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