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先生发表在《检察日报》上分析文章说到中国现在的官场生态出现了“劣官驱良官”的官场生态断裂的腐败局面。从理论上说,这并不算是什么新闻。其实英国的哈耶克早有解析理论。他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SERFDOM,1944)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今天我们再次把这个事情当成新闻,实际上只是再次验证了哈耶克的六十多年前的预言而已。
下面我们来看看哈耶克在其《通往奴役之路》第十章《为什么最坏者当政》所提到的思想观点。
哈耶克在这一章里用了英国阿克顿勋爵关于腐败的世界名言作为开始:“所有权力都易腐败,绝对的权力则绝对地会腐化。”其实,这句话也是开启“劣官驱良官”奥秘的总阀门。
哈耶克当时评论的对象是德国的纳粹主义,他说:有一种看法以为一个极权主义的建立并不是必然是坏的,只是因为德国纳粹的这个极权主义政权因为偶然的因素,才使得这个极权政权为一些杀人犯与流氓建立起来的,这只能证明德国人的性格上的邪恶,而不能证明这种制度必然会坏。如果用好人来担当这个极权的角色,就可以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来为民谋利益。所以,只要选派那些正直、善良的人来当领导就可以解决纳粹遗留给德国的问题。所以有人糊涂地说,“极权主义是一种可以为善也可作恶的强有力的制度,并且,运用这个制度达到何种目的,完全取决于独裁者。”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这个制度,而是它可能被坏人来领导的危险的人们,所以,问题的要害是如何选定好的接班人,而不是消除这种体制。客观地来看,德国乃至西方当时不少人有这种愿望。初步一想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是哈耶克说,不是这样的,完全不要在这种体制下作好人当政的幻想。任何文化背景下的极权主义所产生的结果都是相通的。差别并不很大。所以他说:“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构成了现存的极权主义制度的最坏特点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极权主义迟早一定会产生的现象。”这里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要实行一个伟大的计划与目标,但是这必须要有权,先是为实现计划与目标而夺权,然后慢慢地就干脆只剩下夺权了。而所谓的计划与目标反而是不重要的一个幌子了。当要在要独裁权利还是要计划目标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在这种成则为王败,败则为寇的形势下,独裁者们必定会置一般的道德而不顾,而疯狂地去攫取权力。其自然竞争的结果,只会使这种夺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层次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毒辣。所以哈耶克说:“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那些无耻之徒和放荡不羁之人,才在一个趋向极权主义的社会里有更多的获得成功的希望。凡是没有看到这一点的人,他就还没有领会到把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政体分开来的那个鸿沟的全部内容,还没有领会到集体主义下的整个道德氛围和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全部区别”。这句话解释了“劣官驱良官”的全部奥秘。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德国纳粹有过这种漫长的残酷竞争,苏联在斯大林手中也有过这种残酷的肃反运动,中国主“文革”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说明无论是什么文化背景下,什么历史下,只要选择了这样的体制,那么他们都难以逃脱出这种“劣官驱良官”的命运。选劣淘优就势在难免。
当一种公共权力的野蛮之手可以随意地入侵到私人的生活空间,至少要干预到个人的内心灵魂深入的时候,灾难注定不可避免。哈耶克警告说:“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
为什么会这样呢?哈耶克说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而他们赞同某种价值等级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少。这或许是事实。其结果必然是: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似性的观念,我们必须降格到道德和知识标准比较低级的地方去,在那里比较原始的和‘共同’的本能与趣味占统治地位。这不是说,多数人的道德标准就是低级的,而只是说,价值标准极为类似的人数最多的集团,是具有低级标准的人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极少有创造和独立性的人能够成为当权者。
“第二个消极选择原则:即他将能够得到一切温驯的和易受骗的人的支持,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坚强信念而只准备接受一个现成的标准体系,只要大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这种体系的话。壮大极权主义政党队伍的,正是那些其思想模糊、不健全并不容易动摇的人以及那些感情与情绪容易冲动的人。”这是在思想水平与创造力与见识上的劣官驱良官。所以,真正善于学习,有见识,善于独立思想,富有创造与开拓精神的人很难在这样的体制内生存下去,他们是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第三个消极的选择因素,或许是最重要的,它恰恰是和训练有素的政治煽动家要把有密切联系的成分相同的支持者团结在一起的那种有意识的努力分不开的。人们赞同一项消极的纲领,即对敌人的憎恨、对富人的忌妒,比赞同一项积极的任务要容易些,这看来几乎是人性的一个法则。”这种训练有素的标准恰恰是去人性化的,去思考与创造力,这种素质最需要的只是愤怒的情绪与激动的心态。头脑简单而容易冲动是最佳人选。
当这样的情形形成了一个新的道德标准时,那么一个社会中一个人只有他为公认的共同目标而工作才受到尊敬,并且他只是从他作为该集团成员的资格中获得他的全部尊严。单纯依靠他作为人的资格却不会带给他什么尊严。人道主义在这里没有任何地位。人的地位与获得的权力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权力就是人支配人的权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人对人进行奴役,人对人进行依附。而获得权力的竞争过程是异常残酷的,常常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斗争必然把公民的小小权利都剥夺然后再加以集中起来。在这里权力就是尊严,就是生存的希望,就是活动的一切动力。人们不再考虑曾经提出的目标,而只是把目标当成夺取权力的手段,权力一经到手,目标的借口已经不再重要,甚至干脆完全遗忘。人们以集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为借口,在这种口号下任何绝对不允许做的违法或者丧尽天良的事是没有的,在这个权力系统下,人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已经不再是法律、道德与良知,而仅仅是自己利害的权衡。所以“他的良知不许可他做的事是没有的,只要这是为了集体已经确定的目标所需要的,或者这是他的上级命令他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在这里不可能会有“宽容与尊重其他的个人意见,独立精神,正直的性格和维护自己的意见而不为上级所左右的那种意愿。”也不可能会有“对于弱者的体恤,和只是个人自由的古老传统才创造出来的对权力的极度鄙视与憎恨”的品质,就个人来说,也不会是积蓄和富有幽默感,谦逊及尊重别人隐私及对邻人的善意有信任感的。而残酷变成了一种责任,即使枪毙无辜、老弱病残都可以借必须付出的恶,为了正义与远大的目标来毫无愧疚地实行。
最后哈耶克给劣官驱良官下了这样的结论:“由于有些需要做的工作本身就是坏的,是所有的受到传统道德教育的人所不愿做的,因而愿意做坏事就成为升官得势的门径。在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里,那些需要实行残忍和恐吓、蓄意欺诈和间谍工作的位置是很多的......都不是适宜发挥人道主义情感的地方。”“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得做这些事情;不喜欢掌握和运用权力的人能够当权的可能性,是和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在一个奴隶种植园里担任监工的工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到这里哈耶克把为什么一个社会里必然会产生“劣官驱良官”这种可怕现象的奥秘已经完全讲清楚了。如果这一体制仍然存在,那么,人们不必对此现象的改变存有任何幻想。其实此种现象只是在官场表现得比较明显而激烈而已,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可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各个行业里,甚至教育与学术领域也不会例外。
哈耶克怎样解释“劣官驱良官”的断裂生态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