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米奇.阿尔博姆
点评: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新加坡8岁孩童艾尼的故事。
艾尼参加了英国某考试机构的顶级化学考试,并顺利通过。许多学府在招生政策上给予倾斜,希望艾尼能够成为本校学生,从而起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毕竟艾尼还是个孩子,他最终还是将目标锁定在了新加坡南理工大学。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南理工大拒绝接受艾尼,教授这样解释:“无论艾尼天赋如何,在我们眼里,他都是一朵娇嫩的花骨朵儿,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学校实验室的长椅、架子太高,化学仪器太大、根本不适合他幼小的肢体。”“艾尼应该有更适合他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纵横驰骋的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学校的荣誉而过早扼杀他的想象力和他对科学的热情。因为,不是每一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
一直都觉得儿子属于慢热型,感觉他的思维模式好像也与众不同,换句话“另类”。小的时候,爷爷就总说,这孩子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理年龄不相匹配,用一句更直接的话“晚熟”。这是我曾经用飞信发给儿子的短信:“(2009-04-27 18:07:37): 孩子,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你挤就有,不挤它自己也会慢慢风干,你要哪种呢?就在前几天,爸和妈还说起你小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你小时候比别的孩子优秀,而这个优秀应该和你的年龄成正比,你应该更优秀才是,千万不要让你难得的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殆尽,沦为平庸。你已经18岁了,成人了,未来你要怎么走?你要成为什么?你应该已经有目标,否则,就迟了。”我特别希望儿子能将此“另类”用心的保护,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让他自由发挥。今年,我的孩子将和全国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参加高考,而在和孩子共同经历高考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孩子走向成熟的点点滴滴,并由衷地感慨:高考真的能让人(它包括家长、孩子)加速成长。
昨天早上,儿子初中同学的妈妈打来电话,咨询孩子报考志愿的事儿,想知道我是怎么打算的,能够看出,这是位很用心的妈妈,她为孩子考虑专业的前提都基于未来就业。说句心里话,虽说到了这个阶段,我真的还没有考虑太多,因为我一直保持“顺其自然”态度。我对这位妈妈说:我首先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其他都在其次。可能是由于我跟我爱人一直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原因,耳闻目睹那些胸怀大志考进机关的年轻公务员一点一点地蜕变,我实在不能苟同,儿子的性格与我很相似,绝不可能因为要获得某些东西,而丧失自己最其起码的自尊,与其那样,我宁可不要。所以,做为家长我的谏言就是:不做公务员。也不赞成由我给他找到一个所谓的铁饭碗,可能是因为我们是男孩子的缘故,我不喜欢四平八稳,年纪轻轻就一副老态,我特别希望孩子自己出去闯,特别欣赏肖复兴对儿子的“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的态度。我唯一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他能够学有所长,靠自己的一技之长生活,那是自己的真本事,倾向于他做技术型、知识型、研究性的人。
我的同事都为我若无其事的态度惊讶,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与那些如坐针毡的家长相比,我居然能够泰然处之,真是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以为很正常的事,却变成了不正常。我一直是这样的观点:学习是他的事,考哪个大学也是他的事,更何况,孩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彼此都有各自的任务,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我们各司其职,这辈子,我们不需要为彼此强加什么,各自独立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就行了。
审视孩子的成长轨迹,自认为他的根基还是好的,我相信这样一句话:决定命运的是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就是人到中年才觉得自己真正成长了。从遗传基因角度,通常孩子更多遗传的是妈妈的,所以,即或是孩子本次高考没有考取大家认为的好学校,即或是孩子考得再差,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未来就不优秀,因为,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的孩子最终会有成功那一天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一直都让我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直面各种挑战。
相信每一个孩子最终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位子,他们一定会在该开放的时间里昂首怒放。
不是每一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