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金融危機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 鍾茂森博士

 

    金融的好與壞,《大學》裡面講「生財有大道」,這個生財的大道實際上還是自己要重德,修身大學之道。真正有修身之道,自然也能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使我們的金融、經濟得以穩定,社會能夠繁榮。假如沒有了道德的根本,就會出現金融危機。

    二00九年二月二日溫家寶總理到英國訪問,在劍橋大學做了一次演講,演講中指出,「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底線」。可以說是一語道破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什麼?缺德二字,就是因為道德缺失。

    貪婪,華爾街的這些經紀投資商們,可以說是非常貪婪,他們破了道德的底線,屬於沒有仁,只想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

    金融機構不肯承擔風險而只希望有利潤,只希望吃這個免費午餐,這是無義。

    奢侈,美國整個經濟可以說是建立在奢侈的消費基礎上,奢是過分,淫也是過分的意思,淫而無禮。

    沒有智慧,特別是在金融市場裡面盲目的跟從,在股市理論裡面叫做「羊群效應」,當一頭羊往前跑的時候,其他的羊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跟著往前跑,拼命的往前跑,沒想到前面就是懸崖,大家一起都栽下去,這是無智,沒智慧。

    溫總理所談到的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缺失了道德,具體而言,就是沒有了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在《左傳》左丘明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棄常則妖興」,這五常(仁義禮智信)要是丟棄了,妖魔鬼怪就興起來了,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大妖魔。在二千五百年以後,這句話依然適用。

    當一個企業、一個公司、一個金融機構只想到盈利,而不想承擔任何義務的時候,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君子只跟你談義務,不跟你談利潤,你告訴我,我能為你做什麼,我能怎麼幫你,他只管這個,他不會管你給我多少錢,你要怎麼報答我,那是小人做的事情。現在經濟領域裡面的人是什麼人?當一個人不想承擔義務的時候,實際是因為心裡面有很多擔憂,由於自私自利產生出來的那種恐懼感。

    《大學》講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生財大道。

    「生之者眾」就是你生產的人要多,國民生產總值要高,增長率要快。「食之者寡」就是消費要低,消費率不能太高。美國正好顛倒過來,中國確實有中華文化的底蘊,這條做得比美國好得多。「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是這個意思,就是生產得要快,疾就是快,我們的經濟增長每年都是以兩位數的百分點來增長,就是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消費要緩緩來,不要太著急,積累的就多了,這是「財恆足矣」,財富就能長久富足。

    生財之大道實際上是基於什麼?德行的大道基礎上。《大學》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有了德這個根本,那些賺錢、積財的事情其實很容易。

    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缺乏仁義禮智信的德行,而出路沒有別的,只有重新建立仁義禮智信的德,這需要教育。

    《大學》告訴我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慈的人,仁心的人,他的財做什麼?發身,用來彰顯自己的德行,慈善幫助大眾。但是不仁者,損害自己的身命來發這個財,冒著倒閉的風險去發這個財。要知道,人該有多少財是命中注定的,假如你是仁者,你會用這個錢去建立德行,去修福。

    《了凡四訓》說,「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達者是什麼?聖人。聖人能做到什麼?內捨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都能捨,捨身取義,殺身成仁,這都能做到,更何況身外之物?外捨六塵,六塵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身外之物都能捨,沒有不能捨的!從哪兒開始學?先從財上布施,先捨財,財好捨,一點點來。

    「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對內(內心)破自己的慳貪,對外可以幫助別人救急難。慢慢做,開始的時候是勉強而為之,做得好像捨幾塊錢像割肉似的,一開始都是這樣,「終則泰然」,慢慢就做自然了。如此最能把我們的私情、自私自利蕩滌乾淨,把我們的吝嗇這些煩惱祛除。

    《大學》講格物,格除你的物欲、欲望、自私自利的煩惱,然後你才能成就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是聖人之道。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這話說得一語道破,君子先抓住根本,根本就是德,有了德,人家就敬佩你,願意跟你做事情,你就有人了。

    捨得有兩個層次,第一是你捨了就得,第二是得了還得捨。

    「外本內末」就是捨本求末,把道德捨棄了,現在是以發財做為主要目標,金融都以利潤為第一目的,以財富為主要目標,這是外本內末,結果「爭民施奪」,大家都競爭,社會處在這種競爭狀態,競爭升級是鬥爭,鬥爭升級是戰爭,最後世界就末日。

    《孝經》上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的根本是孝道,此是道德之根,教育之始。所以國家、企業以人為本,不是以財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