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低碳”


  在国际社会节能减排和环保成为全球共同意愿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知度的提高,二氧化碳这位仁兄就如同金老爷笔下受冤的萧大侠一般人人得而诛之。其实,它更像是段正淳。人们就如同段誉发现所有人都是他妹妹一样地发现二氧化碳在自己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于是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经济这些词霎时间出现了。但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来说,发展低碳文化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更应该从“低碳”的实质内容上下功夫。

  文化产业乃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耗费资源少而效益高的绿绝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重视和开发文化产业这一金矿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过对于代表中国文化元素的“大片”近来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天劳动午报第六版的一片文章《“大片”何妨节俭拍》使我们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障碍,低碳经济依然是停留在表面上。据文章简绍:“新《三国》(投资1.5亿元)正在热播,随后《西游记》(投资1.3亿元)、《红楼梦》(投资1.18亿元)、《水浒》(投资已经过亿元)都将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内地电视史上首批投资过亿元的大剧,看上去手笔豪华,但实际上从找钱到花钱,都不如数字所反映出来的光鲜。(5月23日搜狐网)”。尽管耗资上亿,但近日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来看,中国电影是颗粒无收。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获得了迅速的提升,国家的财政状况早已今非昔比,但是,现代化建设事业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还远不能说是富裕了,因此,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理念仍然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在文化领域中,即使是拍摄影视大片,也还是尽可能地精打细算为好,设法将高得吓人的制作费用压低下来,万万不可以花钱多少来论影视片制作的大小、高低和优劣。有道是:神州尚未遍地财,大片何妨节俭拍;挥金如土不足羡,精打细算太应该。”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而我们的大片动辄千万、上亿资金“能耗”,它所产生的效益真的会有难么大吗?一个优秀的文化产业更能体现低碳经济的内涵。本月初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也是出于发展“低碳”、“绿色”产业需要,是极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