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闽赶超在即,广东亟需突破产业瓶颈


不突破产业瓶颈,广东恐将落后于江浙

 
 

  学者视界

  慎思笃定 理性分析

  

  海关广东分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头4个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151.7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2.4%,实现外贸顺差255.7亿美元。正如同海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的,那就是30多年来,广东基于本身的政策和自然禀赋等比较优势选择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

  但正如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所指出的,这种发展本身会对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也就是说后发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渐地演化为后发劣势。对于这种观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林江教授最近就撰文指出:由于出口市场比较畅旺,我们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并不大。也正是这种压力并不大,导致忧患意识和方式转变的紧迫感的丧失,人性的自满和惰性有了肥沃的土壤,广东也就在慢渐中陷入一种安乐的困境。

  我们以广东的皮具行业所处的现状为例来加以说明,作为皮具箱包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的箱包年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则占全球总供应量的1/4以上;而中国约65%的皮具来自广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州有一定规模的皮具生产厂家就超过1万家,小厂更多。在产销两旺的高峰时期,广州的皮具生产厂家有近3万家。

  但我们又反观,在这3万家皮具企业里又有多少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又有多少能够在产业的价值链中占据一个相对有利位置的呢?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一些国外品牌或仅仅在国外注册的品牌纷纷打入国内,占据了国内中高档皮具产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广州的天河城、广百百货、友谊商店等大卖场销售的高档皮具中,90%以上都是国外品牌。

  广东的特性简而言之就是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品牌效益不突出。在这方面我们不要说与欧美企业相比较,单与福建和江浙的同业相比,我们都应该惭愧的,全省上下,能够像奥康、红蜻蜓这样叫得上号的知名品牌少之又少。

  也正是因此,也就决定了广东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以皮鞋为例(在这里我的假定是奥康像耐克那样逐步舍弃它的制造部门而实施制造外包战略):一双奥康皮鞋在专卖店的零售价300元,在这个产业链里,像广东这样的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只能创造30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但产业高端的江浙人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也就是说,产业末端企业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为产业上游企业创造了9万元的价值。广东现在提的产业升级问题,诚如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我们不能够只在“6+1”中的“1”上做文章,基于未来的考量是时候考虑如何进入“6+1”中的“6”了,否则所谓的产业升级只能加重这种不平衡。在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固然已经落后于欧美了,到现在我们甚而也落后于江浙福建等兄弟省份了。

  (李超系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会长,韩和元系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0-05/20/content_831754.htm

标题被改的很有煽动性,但格调也就很低了,还是看我的原稿吧,

海关广东分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头4个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151.7亿美元,同比增幅达32.4%,实现外贸顺差255.7亿美元。正如同海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的,那就是30多年来,广东基于本身的政策和自然禀赋等比较优势选择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确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下数据也证实了,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省份。1978-2009年32个年份,除1979、1981、1983、1989年、2009年以外,其余27年GDP均超过10%的年增长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到23%。正是得益于这种高速发展的速度,广东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于1978年还仅仅只是第5位,但四年后的1989年位次已经上升到全国第1,只此广东稳居位次20年屹然不动,去年更以39081.59亿元的总量,继续领跑全国。
但正如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所指出的,这种发展本身会对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也就是说后发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渐的演化为后发劣势。对于这种观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林江教授最近就撰文指出:由于出口市场比较畅旺,我们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并不大。也正是这种压力并不大,导致忧患意识和方式转变的紧迫感的丧失,人性的自满和惰性有了肥沃的土壤,广东也就在慢渐中陷入一种安乐的困境。
我们以广东的皮具行业所处的现状为例来加以说明,作为皮具箱包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的箱包年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则占全球总供应量的1/4以上;而中国约65%的皮具来自广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广州有一定规模的皮具生产厂家就超过1万家,小厂更多。在产销两旺的高峰时期,广州的皮具生产厂家有近3万家。但我们又反观,在这3万家皮具企业里又有多少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又有多少能够在产业的价值链中占据一个相对有利位置的呢?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一些国外品牌或仅仅在国外注册的品牌纷纷打入国内,占据了国内中高档皮具产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广州的天河城、广百百货、友谊商店等大卖场销售的高档皮具中,90%以上都是国外品牌。
广东的特性简而言之就是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品牌效益不突出。在这方面我们不要说于欧美企业相比较,单于福建和江浙的同业来说我们都应该惭愧的,全省上下,能够像奥康、红蜻蜓这样叫的上号的知名品牌少之又少。
也正是因此,也就决定了广东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以皮鞋为例(在这里我的假定是奥康像耐克那样逐步舍弃它的制造部门而实施制造外包战略):一双奥康皮鞋在专卖店的零售价300元,在这个产业链里,像广东这样的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只能创造30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产业高端的浙江人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也就是说,产业末段企业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为产业上游企业创造了9万元的价值。广东现在提的产业升级问题,诚如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我们不能够只在“6+1”中的“1”上作文章,基于未来的考量是时候考虑如何进入“6+1”中的“6”了,否则所谓的产业升级只能加重这种不平衡。在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固然已经落后于欧美了,到现在我们甚而也落后于江浙福建等兄弟省份了。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当前的发展模式,依赖的仅仅只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正如年初的民工荒所昭示给我们的,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已经没有优势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企业,想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配合国际品牌和技术,走一条国际化的发展路子,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和机构也抱有这种思想,大量引进那些代工企业。但如果外向型经济赖以发展的诸如廉价劳动力等要素逐步丧失,而那些仅仅只是居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要么破产要么基于利润的考量,而不得不转移亦将成为一种必然,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的问卷调查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外资企业中,20%有明确计划至少将部分生产线外移。1/3移往内陆省份,1/3移出中国,最后1/3干脆选择关门停业。那么到时我们将不得不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局了,如瑞银的陶冬所形容的:“产业空心化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组。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由于生产线外移,相继走过了一段痛苦甚至绝望的路程。增长萎缩、就业下降、内需不景,经济被迫在转型中调整。”
另一个也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是,由于我省的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一旦世界经济形势出现波动,难免对我省企业形成冲击。外销受阻,转向内销成为诸多外向型经济的不二选择。但是,转型内销,这些厂商将不得不面对客户分散、库存压力大,以及内销市场退货、压款严重等障碍。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厂商长期忽视品牌培育,目前国内的中高档市场已经被国外及江浙福建等兄弟省市品牌占据。此外,广东许多中小企业从三来一补做起,习惯于来样加工、贴牌生产的模式,不愿意费功夫开拓市场,培育自已的品牌;许多企业规模不大,设备老化,人才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不强。这些企业只知道追求眼前利润、轻视品牌建设,一旦世界经济形势一有波动其恶果必然会显现:外销下降,内销受阻,广东企业到那时将不可避免的陷入进退失据的窘境。
于国家或地区而言,迈克尔.波特说过,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归根来说还是所在地的企业的竞争。正是基于此,如林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广东必须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成效。”而这种思维模式的突破点,事实上江浙福建兄弟省市已经给我们以好的表率,那就是我们必须在“6+1”中的“6”上作文章,我们必须积极地朝产业链的高端前进。在当前出口市场畅旺这一有利的财务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后发劣势为竞争优势。
韩和元:广东生产力发展研究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