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市井”智慧


     

   常去香港,常看香港。

   最近,一连看了好多大片,如梦如幻的《诸神之战》,大家还津津乐道于《阿凡达》的男主角迅速归来。我在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位演员伴随着高科技成长,他属于这个时代,是幸运的,3D时代的宠儿还有多少?可能就是他了。《杜拉拉》,我没在外企干过,好像挺有意思的,它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你说它合理也行,不合理也行,于是就有人潜心研究办公室的规则,规则真的存在,规则又好像不在,左右间,你总能找到一套你自己的办公室规则。

   本来是再看《诸神之战》的,匆忙间我看了《岁月神偷》,这是我喜欢的文艺片。记得多年前,香港选特首,我写了一篇博客,叫做《香港做回自己》,而这部电影就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其实香港总是忙忙碌碌,从山顶看日夜轮换,这样的场景不知道被多少导演用过。香江之夜,灯火通明;香港之日,车水马龙。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男人四十》、《女人四十》,陈果导演的《香港有个荷里活》,我是看过的。当然,我自己觉得感觉不错的原因是:很多年,当很多人都浸泡在《功夫》、《无间道》等香港票房号召力大片里,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香港本身故事的电影是越来越少了。在此之前,我看了王晶导演的《未来警察》,实在感觉不好,可能我还是更愿意接受王晶与肉体相关的片子吧,肉体和盔甲的区别实在太大,不是特技就能改变的,倒是委屈刘德华了。很显然,王晶没有做回自己。

   《岁月神偷》让我看见了一种智慧,在一个大都市里,能繁衍智慧是不容易的,更多的是繁衍规则,比如《杜拉拉》。大城市嘛,总有人在总结规则,通过规则衍生出他们自己的智慧,这些人大部分是既得利益者,或者是既得利益者的追随者,我没说这样不好,因为毕竟有些人是通过研究别人的生存哲学而生活的,比方说有人研究孔子、朱元璋、曾国藩一样。而从市民身上找智慧要比从伟人身上找灵感难得多,要不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不会拿到奥斯卡了。

  “一步难,一步佳”,我喜欢这句话,有境界是其次,通俗才是主要的,再用粤语念念,很有味道。

   “做人,总要信”,它也触碰到了我心里很深层的东西,多简单啊:做人,总要信。

   “人最重要是保住个顶------”,一个老实人的大实话,可能电影里的原话不是这样的了,“顶”是什么?我们又有没有好好的保护它?

   “岁月就是这个“神偷”,它偷走的就是岁月本身!”人过三十了,我被偷走了很多东西,当然,有些东西也偷不走的,比如说------记忆------

   今天,能闲下来回味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想想那些我们经过的面孔,想想那些我们经过声音,想想由那些面孔、声音组成的故事,它们是否还能温暖你的心,让你的眼角还能湿润,哪怕时间很短,仅仅是一霎那------

   很多年前,到香港海边吃过一次海鲜,就是那一排排的小渔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常去香港,常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