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是结构的奴隶(广义地震学·空间绝对论·第08章)


 

 

上述我们一起研讨了“场是机制的奴隶”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研讨一下“机制是结构的奴隶”之问题。笔者经研究发现有以下事实存在: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机制都是从结构那里衍生出来的,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机制。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两种难以分割的结构存在,一种是存在结构,一种是运动结构。所谓存在结构,又叫做存在与可持续存在结构;所谓运动结构又叫做运动与可持续运动结构。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会把后者称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构。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及其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所以称运动结构为发展结构。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着一点,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把能否可持续发展抛到了九霄云外。

 

 

01节·一切机制都是从结构那里衍生出来的

 

谈到结构人们就不能不谈物质,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结构都是指物质的,所以有“物质结构”一词。物质之所以能够结构,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质量,一个便是性量。这里讲的质量是万有引力意义上的,这里讲的性量可先理解为传统化学意义上的。诚然,上述仅是狭义的质量观、性量观,如果能够把其范围扩大,我们还能够把它们推广到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因为在那里存在着广义的质量观、性量观。比如在经济学那里有“产品质量”范畴,而在生物学那里,性激素的含量对于一个生命体的生命意义不同,而市场竞争乃是质量、性量的多重体现。

 

01·物质结构的规模是由物质的质量关系决定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万事万物都有结构。关于这一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一种不存在结构的物质形式。从宏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知道宇宙、星云、星系是有结构的;从相对宏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星球都存在其内在结构,当然也都有其外在结构了;从中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还知道地球生物、地球生物中的植物和动物、地球动物中的人类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政治事物、经济事物也都有结构。

当然,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问题,人体、细胞、分子、原子等同样是有结构的。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构就是事物、结构就是世界的结论来?当然,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或许有人会说了,如果深入到层子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就不一定还有结构的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只能认识到夸克或层子的层次。笔者当然了解这一点,不过,笔者却要肯定地说,在夸克或层子的内部也应该存在着内在结构,用祖宗的话说就是,“一尺只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而事实上是,通过核物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而曾几何时不是有人把原子称为“基本粒子”吗?而事实证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也。当然,如果从更为宏观或“超宇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宇宙也不应该是一个“独生子”,还应该有更为宏观的事物、物质存在。比如,狄拉克在预言了有“反物质”存在之后又预言有“反宇宙”的存在。诚然,“反物质”已被证实,只剩余“反宇宙”了。

于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事物、物质为什么都有结构?结构究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啊,为什么呢?笔者经研究发现,万事万物之所以都有结构,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质量,一个便是性量。换句话说,由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都有一定的质量,而质量又具有大质量吸引小质量,小质量吸引更小质量的性质,所以万事万物都能够“结”成一定的“构”。诚然,这是万有引力意义上的结构观,还有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意义上的。

 

02·物质结构的内容是由物质性量的关系决定的

 

笔者以为,只用万有引力定律原理根本就不能把世界上的事物解释清楚,因为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社会不都是由质量主宰的。最简单的事例就是,万事万物不仅有质量,也都有一定的性量。何谓性量?从微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一切形式一意义上的粒子都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电荷,而电荷是有性别差异的。或许有人会说,从整体上看,原子是呈中性的。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因为原子所呈现的中性,是从整体上讲的。

大家知道,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呈现负电性的,而原子核则是呈现正电性的。而事实上,即便是呈现正电性的原子核,也是由带不同电性的粒子构成的。学过高等物理学和化学的人应该知道,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中子和一定数量的质子结合而成,中子虽然呈现电中性,但质子却呈现正电性。而事实上,就是那个呈现电中性的中子,其内在物质的构成也有性别差异的存在,就像呈现中性特征的原子。通过衰变,人们得知中子分别由电子、质子、反中微子构成。

以上说明了什么?说明质量只是事物、物质结构的一个原因,性量是事物、物质结构的另外一个原因,而且是比质量还要重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在微观世界里,其重要性可以说是质量无法比拟的。大家知道,质量的结构意义在微观世界里是一种可忽略不计的东西。不仅如此,由于存在性量的强大作用,在原子核的内部竟然还出现了一种“质量亏损”的现象,而核物理学和核能的利用,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核裂变、聚变,均须克服“库仑斥力”。

试问,斥力难道是一种由物质的质量决定的吗?不,它是在“同性相斥”的作用下形成的。于是,有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作为原子,它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谁决定的?我的回答是,是性量者也。不同物质之间如果没有性而性又没有一定的量,它们能够形成一定的“物质联盟”吗?否,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再问,性是一种什么东西?难道不是性结构体现?当然,还包括质,质同样是结构的体现。以上说明,机制就是从结构那里衍生出来的。

 

 

02节·一旦解构物质运动机制便会迅速地消失

 

上述我们一起研讨了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机制均是从结构中衍生出来的,下面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下一旦解构相应的机制就会随之而迅速消失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大家知道,原子是由一定数量的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或者说一定数量的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了原子结构。可是,如果丢失或增加了一个电子的话,固有原子的结构便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便是原子只机制的丢失。至于说在宏观世界,这种运动机制随运动结构的丢失而丢失的情形就更加地明显了。笔者真的是不敢想象,我们的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如果丢失一个,将会出现一种什么状态?

 

01·中性是一种基本或比较稳定的物质结构

 

笔者经研究发现,凡是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的,都是中性的或者说都是呈现中性特征的。比如原子,从整体上看就呈现中性特征。也正是由于如此,原子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粒子”,虽然其并不“基本”,仍然有内在结构。于是,问题便出来了,那就是“中性”的意义何在?笔者以为,“中性”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凡是“中性”的事物、物质其结构都比较稳定。大家知道,原子如果不再呈中性,增加或减少一个电子的话,那么它就会变成正负离子。

大家知道,无论是正离子还是负离子,与原子相比,其结构都不怎么稳定。为什么?当然是由于它们是非中性的或是有性的了,要不然它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正离子或负离子?当然,呈现中性特征的事物、物质不只有原子,存在于原子中的中子和存在于中子中的反中微子等从整体上看它们也都是呈电中性的。其实,在宏观世界和中观世界中,从整体上看呈中性特征的事物、物质也是十分普遍的,普遍到了凡是能够存在与持续存在的事物、物质基本上呈现中性。

笔者甚至认为,我们的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从整体上看也就应该是呈现中性的。作者凭什么这么说?因为它们如果不是中性的而是有性的话,那它们就很难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了。诚然,这也不是说组成它们的星球、星系也是呈中性的。比如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月球上、地球上是有磁场和电场存在的,而作为磁场和电场就不能说是中性的。可是,如果从整体上看,它们又都是呈现中性的,比如月球和地球都有两极,而不是单极的星球。

笔者甚至还认为,不仅是月球和地球,我们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和其它行星的卫星都应该具有像月球、地球一样的极地性质,并且也有像月球、地球一样的,或者说有基本一样的存在与运动结构者也。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于从整体上看它们都呈现中性的,或者说正是由于它们从整体上看能够保持中性或相对意义上的中性,所以它们才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诚然,这里讲的“中性”非绝对意义上的,里面也有“保持中性”的意义。

 

02·一旦解构物质的运动机制便会随之而丢失

 

如上,当然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中性”是一种需要“保持”的状态,非一成不变之范畴,也就是说中性始终是一个相对的范畴而不是绝对的范畴。为此,为了“保持”或者说是为了“实现”事物、物质的“中性”特征,无疑需要有一定的运动机制的存在,因为只有有一定的运动机制时,事物、物质才能“保持”或“实现”其“中性”。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之所以要不断地去运动,无疑是为了使自己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能够“保持中性”。

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事物、物质之所以要运动和不停地在那里运动,都有为了“保持中性”或为了“保持相对中性”的客观需求,基本需要。也就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运动都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是有动因的或者说是有成因的,而这个动因或成因不是别的,正是该物质为了实现、到达中性,哪怕是能够保持一种相对意义上的中性也可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所有的运动机制无一不是对该物质的或是对该物质的物质结构的一种表达也。

换言之,如果在我们的地球系中缺少了月球,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缺少了某一星系,可以肯定,我们这个太阳系的面貌或者说其存在与运动机制就会随之发生异动,其结果一定是不敢想象的,且很有被解构的可能。这决不是一种耸人听闻的说教,而是一件十分有可能的事件。原因就在于,其固有的物质结构遭到了破坏,它们需要组成一种新的物质结构,以“保持中性”或“保持相对的中性”。当然,结构的不稳定性不仅体现在性上,也会体现在质能能关系上。

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于事物的结构不仅与性量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在古典力学上为什么会有“质量与质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什么有“能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又为什么会有“质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不仅“性能关系”需要守恒,“质能关系”同样需要守恒,而上述关系一旦不能“保持”或“实现”守恒,那就会有解构的可能了。当然,一旦解构,固有物质的运动机制也就会随之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