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早春,春寒料峭,蜿蜒穿越豫东皖西大地的沙颍河水,呜咽低吟;200多公里的漯阜铁路上,声声风笛仿佛在与人们一起,祭奠一个远行的铁路之魂,一个以癌症之躯与时间赛跑、将全部生命奉献给党和铁路事业的“铁人”——武汉铁路局漯阜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员干部——李洪。
农历大年初三,羲皇故都河南周口,阴沉的天空有零星雨雪飘落。数百名普通群众自发来到李洪同志追悼会现场,沉痛悼念这个年仅48岁、英年早逝的“铁人”,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他最后一程。
他,从普通线路工历练成长为公司通信信号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守候着漯阜铁路每一架信号机,见证并参与着漯阜铁路每一次腾飞。
他,身患癌症自知生命所剩无几,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把生命最后的光和热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心爱的通信信号工作,践行着“就是倒下也要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铿锵誓言。
他,28年如一日,精钻业务,精心育才,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铁路建设发展高度负责,不仅自身成长,而且带动团队共同进步,着力为漯阜铁路向现代化进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他,重看名节、轻看名利,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时时处处坚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00万铁路干部职工为推动铁路现代化建设发展,“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铁路人为了党的事业和铁路发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核心价值观。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拼搏奉献精神,展示了中国铁路人对党的事业和铁路建设发展的无比忠诚,在平凡的工作中抒写出一个“铁人”的非凡人生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李洪,从小就受着军人父亲严格的教育。父辈们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也铸就了他不怕吃苦,踏实做事的性格。
1982年从周口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铁路工作后,李洪曾对一同工作的同学说:“我爱铁路工作,我会无怨无悔地在这儿干一辈子。”
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在28年的铁路生涯中,无论路途多么坎坷,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单位效益最差的困难时期,每月只能拿到工资的52%,不足300元,人心思走,以李洪的技术水平,他完全有能力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去,但他始终坚守铁路运输生产一线,以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入行之初的诺言。
无论是在哪个岗位,李洪总是走在队伍最前列。他获得的那33本各种荣誉证书,记录了他这个被人们誉为“铁人”的闪光轨迹。在漯阜公司,不是一个人说他好,而是大家都说他好;不是一时一阵说他好,而是长期以来都说他好;不是因他病逝了就说他好,而是他生前就好评如潮。在漯阜公司办的一张小报《漯阜铁路》上,曾刊登过职工华满山写的一篇文章《又见李洪》,作者通过与李洪7次短暂的接触,用写实的笔墨,展示了李洪生前留给他的“讲大局、懂技术、够朋友”的难忘印象。在河南铁路集团公司编写的《群星灿烂》一书中,第一篇文章写的就是李洪和他带领的信号领工区的先进事迹。
在脏活累活面前,他从来都是带头干抢先干。2006年初夏的一天夜里,他带领职工冒雨抢修地下电缆。在一处施工点,由于穿线管淹没在积水1米多深的下水道中,作业受阻。为了抢进度,他没有多想,纵身跳入浑浊恶臭的水中,同去的抢修人员要换他,他却说:“下水道井口窄,空间狭小,我这个小个子正合适。” 这一干就是1个多小时。
像这样的事情在李洪这个“铁人”身上有太多太多,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从来只有“跟我上”,没有“给我上”。
就是这员漯阜人心中横刀立马的铁汉,却被病魔悄悄袭身。2007年底,一直身体不适、靠吃强力止疼药坚持上班的李洪被确诊为蝶窦鳞癌,随后癌细胞扩散,病情恶化,2008年5月,被确诊为鼻咽癌。
4次化疗、35次放疗,体重骤降20公斤,头发脱落,面部黑黄……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也没有放下对工作的牵挂。他说,铁路电务的通信信号是指引行车的“耳目”,不能有丝毫闪失啊。
他不顾化疗、放疗后咽喉如刀割般疼痛,坚持在郑州医院治疗间隙电话听取工作汇报,甚至遥控指挥现场排除故障。通信工长张世亚眼含热泪地说:“每周一次电话汇报是李段长给我布置的工作任务。我真不忍心打啊,可我不打过去,他也会给我打回来。”
李洪的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他安心养病,曾多次把手机关机后藏起来,但向来脾气温和的李洪每次找不到手机都会大发脾气。他告诉家人同事:“如果在我住院期间因通信信号故障而发生事故,那我这么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金峰苦劝李洪:“好好养病,别操那么多心了。”李洪沉默了一会儿说:“别劝我了。我的病,我知道。”
直到李洪去世后,大家回想起这句话才明白,李洪当时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但仍然想抓紧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他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病人,在维修现场,他孱弱的身体,扛着百十斤重的信号机,压得他单膝跪地,他也不吭一声。他说,现在我们赶上了铁路大建设大发展的好时机,耽搁不起啊。
“人生苦旅几十年,不留遗憾在人间;漯阜新成路犹长,策马奋蹄再扬鞭”这是李洪患病后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诗句。为了早日实现漯阜铁路的腾飞梦,他把自己的生命用“秒”为计量单位,一路策马扬鞭——在经历了三个月与病魔的抗争出院回到周口后,李洪仅仅休息了一周,便迫不及待地申请回到岗位上去。80多岁的老父亲疼爱地“责备”李洪:“孩啊,俺干了一辈子革命,也没见过像你这么玩命干的!”
可李洪看重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质量”。他不顾家人、领导和同事的阻拦,坚定地回到了他挚爱的岗位上。病魔面前他从容镇定:“只有与死神抗争的经历,才会重新感悟人生,感悟生命,才会倍加珍惜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分一秒。”
漯阜铁路是联接京广线与京九线的重要通道,是豫西通往华东地区的便捷能源运输通道。2008年底,为了发挥漯阜铁路作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铁道部,豫皖两省对阜阳漯阜铁路有限公司和周口漯阜铁路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注册成立了漯阜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对漯阜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把206.74公里的漯阜铁路建设成为国家I级复线电气化铁路,并对机务、通信、信号等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设计列车运行时速120公里,并预留160公里提速条件,设计年货运量1.6亿吨。
铁路建设的壮丽蓝图和美好未来让李洪更加忘我地投身工作、忘我地燃烧生命。
漯阜公司重组后,为了实现长交路运输,铁道部要求在2009年2月28日18点前撤销界首市站分界口。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恶劣。李洪不顾自己刚做完化疗,二话没说就登上了轨道车赶赴现场。同事劝他:别去了,段里领导不止你一个。他微微一笑,说:“方案是我设计的,我比他们熟悉情况。我能扛得住。”其时,冰天雪地,界首站光缆架设施工进程因线杆结冰受到严重影响。李洪到现场后,不是站在“指挥员”的位置,而是站在“战斗员”的行列,同大家一起抢进度完成了4.2公里的光纤架设和各种传输设备安装。大家知道,他不是在用身体扛,而是用铁的意志和全部的生命在扛啊。
在李洪随身的包里除了笔记本和笔,还有三样东西不离身:强力止疼药、牛奶和吸管。手术后,他的喉咙不能咽下硬的食物,只能靠吸管吃流食,摄取生命所需的能量。在这种状况下,患病两年多来,除了治疗期间,他一直坚持按时上下班,早8点的交班会,从不让别人代替。遇到故障抢修加班,他跟健康人一样坚守在一线。
2010年2月11日,农历大年二十八,李洪拖着沉重的病躯来到周口工电段,与段长赵腾利和副段长徐瑛协商漯阜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后工电部门职工专业技术培训计划。赵腾利和徐瑛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与李洪的最后一次交谈。
就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李洪已出现病情突然恶化的先兆,鼻孔开始渗血,可是他依然坚持着,直到12点半才离开工电段。回家后的李洪被家人送往医院,经30多个小时急救,却再也没能回到心爱的工作岗位以及家人、同事身边。
生前,李洪曾对年过80的父母承诺,今年过年要回家看看,等开春时天气好了,就带着全家一起去旅游,照张全家福。
如今,距父母家短短25公里的路程,却成了他永远无法走完的距离。
那个本应该是万家团圆的除夕,却成了李洪家人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痛。
李洪的女儿李晓纪却说,他是个好父亲,他虽然没能实现对家庭的承诺,却信守了对铁路对事业的诺言。
3月的豫东平原,漯阜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是工程建设的攻坚之年,按照推进方案,今年年底将有70%的区段开通运行,明年4月份全线投入运营。
届时,辽阔的中原腹地上将打通一条西接京广线、焦柳线,衔接我国主要产煤地山西、陕西、内蒙、河南等省区,东端通过阜淮线和淮南线,辐射华东、东南沿海地区的大能力铁路通道。
在李洪拼搏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无数“漯阜人”正以他为榜样,在公司领导班子带领下,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抢抓机遇,日夜兼程,去完成李洪未竟的事业。
“永远都有危机感”——铁路装备技术的不断升级,让他追逐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学习的征途上他一路克难攻坚,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公司电务方面的领军人物
漯阜铁路公司在重组整合前,作为一条地方铁路,可谓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才匮乏,铁路专业的大学生难以引进,尤其在通信信号领域,更是人才急缺。
李洪从干信号工开始,就不满足只是完成好眼跟前的那点活。中国铁路装备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趋势,让身在地方铁路的他,让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总被一种危机感包围。
学!加紧学!——因为李洪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有再多也不嫌多,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再多都不算多。从技校生、中专生到本科学历;从线路工、信号工、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主管电务的副段长,他始终保持着对业务知识的渴求,保持着对提升自身素质的向往。
1982年,李洪从周口技校毕业后当了一名线路工。198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武汉铁路运输学校,学习铁道信号专业。从那时起,他便与铁道通信信号工作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毕业后,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技术人员的李洪,逐步从信号工、技术员、技术室主任,成长为分管电务工作的副段长,从一名技校生、中专生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成为漯阜公司信号专业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学习是枯燥的,但李洪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和追求。加班回来再晚,澡不洗,首要任务是看书学习,在灯下整理技术资料,结合实际查阅相关书籍,总结排除故障的经验得失,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有时候晚上犯头疼睡不着觉,也起来看书,学习成为了他减缓病痛的良药。在他20多本学习笔记本中,记满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各个技术要点、关键环节和心得体会。老段长王贺斌说:“他这个人,我对他的评价有八个字:聪明、勤奋、务实、正直。从把他调到技术室不久,他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李洪的可贵之处在于学以致用。1988年到电务段技术室任技术员后,他主动适应铁路发展对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坚持学习新知识,汲取新养分,凭借自己深厚的业务理论水平,先后参与设计了周口、界首等站设备改造。其中在周口站设备改造中,他本着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改造原则,带领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完成了周口站的设备改造工程,获得了路局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是个学习狂”。李洪的女儿李晓纪是这样评价父亲的。别人在闲暇之余找朋友聊聊天、下个棋,他却如饥似渴般地钻进书堆里。
2003年,漯阜铁路被国家发改委批准进行技术改造,信号设备由色灯电锁器联锁改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这时候,漯阜公司几千号人中,没有一个熟悉这套设备性能的,这对信号工作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和考验,李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身先士卒,带头学习,把工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购买业务书籍,白天下现场,晚上灯下学,一学就是大半夜。他多次对职工说,高超的技能,扎实的功底,不会自己送上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手,不付出艰辛的努力,不经过长期的锤炼,就难免被“危机”困扰,被时代淘汰。
正是依靠这种不忘危机、自我加压、努力奋起的勤学苦钻精神,凭着强烈的“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所带来的危机感、紧迫感,李洪的业务技术水平紧紧跟上了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更新的需要,练就了遇事不慌、从容应对、“能骑善驾”、“手到病除”的本领。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都愿意向他请教。由他亲手组织实施的 “五小发明”多次获得奖励。他发明的道岔换装过渡转换设备在漯阜技改中得到了推广运用,使列车过岔速度比常规过渡方案速度提高了一倍,获得了河南省五个厅、局、委联合颁发的“百项技术革新”成果奖。他研发设计的道口报警装置,性能可靠,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每套设备比购买节省5万多元,他为信号灯设计安装的防砸网,有效防止了信号设备的人为损坏。
李洪的妻子黄妞说:书就是他的宝贝疙瘩,家里到处摆的都是,有的看了几十年了,也舍不得扔。有一点空就到书店买铁路方面的书看,在郑州住院期间,他还趁到院外活动的空隙,逛新华书店或书摊,见了“6502”字样的书,就象撞上了自己的幸运数字,非买不可。他高度关注通讯信号技术的最前沿资讯,关心最新技术在高铁的运用,直到病逝前还在学习《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讯系统》等最新科技书籍。他要求技术人员增强工作预见性,早学一步,学深一些,以此迎接未来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技术需要。
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痴迷学习的故事。一次他和妻子去信阳办事。晚饭后,他对妻子说:到信阳站去,沿着铁路走走、散散步吧。黄妞不知道他的意思,也没多想就同意了。当他们走到一个岔群时,他蹲下身来,把手探到了道岔底部摸了一通。黄妞吓了一大跳,赶忙说:李洪,你要干啥?让人家看见了会说你是搞破坏的。李洪冲她一笑:我是想看看这里的信号联锁与俺们漯阜铁路的信号联锁有啥不同。
2007年9月,李洪送考上大学的女儿李晓纪到北京上学,一路上,李洪透过车窗一直朝外看。女儿知道他上火车有查看设备的习惯,就问:爸,那又不是你的责任区,朝外看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将来漯阜铁路也要进行电气化改造,我想多看看先进的设备”。他把心思都倾注在了设备上,没有顾及到女儿的感受。这是女儿上大学四年中,他唯一的一次送女儿,也是最后一次。他的女儿深情地说:“尽管我的学历比我父亲高得多,但我真不如我父亲那样好学,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学一辈子。”
“每个人前进一小步,工作就能前进一大步”——靠着甘为人梯、精心育才、严带队伍、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
李洪始终认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成就各项事业的根基所在。他常说“每个人前进一小步,我们的工作就能前进一大步”。
作为技术领军人物,李洪以他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管理干部,李洪以他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打造了一支和谐的团队。他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而且把大量的心血倾注于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自己学好技术,还为漯阜铁路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湛、技术过硬、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过硬的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李洪常对身边的技术人员讲,在处理技术故障和疑难问题上,要树立“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的理念,遇到任何技术故障和安全隐患都要拿得下、摆得平、不出事。
他坚持手把手教、手把手带,定期对职工进行理论授课、实战演练。每年组织职工到武汉、郑州铁路局等单位参观学习、接受培训。在他的办公室,经常被伙计们光顾,柜橱中的技术书籍,也常常会稍不留神被大家“顺手牵羊”。全线在更换电锁器联锁道岔为6502电气集中道岔后,使用与维修力量几乎处于空白。李洪一方面组织职工分期分批培训,一方面亲自联系,聘请了10名国铁技术人员分散充实到生产一线,让信号工在国铁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维护的设备逐一熟悉,现场操作,从而提高了职工处理故障的专业技能。在那段时间,尽管不少信号工来自小站,即便晚上可以赶上通勤车回去,他们大多数也不愿回去,生怕漏了晚上补课的时间。在他们居住的房间里,大家为弄明白某个技术问题天天争论不休,而断“官司”也常常成为李洪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李洪的感召和带动下,那些平时爱摸上几把、打上几圈的“牌油子”,不是在一起对笔记,就是在一起在跑电路。
李洪在郑州住院期间,郑州电务段一个信号技术人员去看他,李洪没有多谈自己的病情,而是抓住机会跟这位信号技术人员探讨起如何在漯阜给信号人员搭建一个学习实践平台。李洪请求其帮忙,租用国铁淘汰的设备,在自己的工电段建设一个集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等设备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培训演练场。他甚至瞒着医生要到外边请这位技术人员吃饭以表谢意。看到李洪在病床上仍然挂念的是职工培训,这位技术人员被深深感动了,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综合性学习培训演练场很快就在工电段建成并发挥作用。
仍旧是在李洪住院放、化疗期间,他不顾病痛折磨,多次联系并促成华为公司技术人员到公司职教中心对20多名通信、信号职工进行培训。当时技术员傅东杰去郑州看望他,想多陪护李洪几天。他为了不耽搁小傅培训,李洪硬是把小傅从郑州“撵”回了周口。
2008年底,漯阜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动工后,李洪又把知识的触角深向微机联锁、自动闭塞等更深领域。尤其是学习了铁道部、路局、公司领导关于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后,他对学习的紧迫性和压力感愈加强烈,对复线电气化改造后通信信号人员能不能适应要求,能不能有人挑起技术的大梁放心不下。在他的极力建议与倾力推动下,漯阜公司的职工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伴随着大家的不懈努力,全段信号工无论是业务技能、工作作风、敬业精神还是服务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顶住了“压力”,渡过了“危机”,实现了“奋起”。
在对人才发现和使用上,他惜才如金、爱才如命、唯贤是举。
2009年8月,客运招聘列车员,公司要求凡是2007、2008年毕业的委培学生,必须参加应聘。一直从事信号工作的娄林峥也在应聘之列。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洪坐不住了,他给从未求过办事的老同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玉中打电话,说有事请他帮忙。原来,娄林峥是一名信号专业毕业的学生,业务技术过硬,敬业意识强,悟性好,工作成绩突出,是个难得的人才。李洪请刘总从中做些协调,将这个同志继续留在工电段。李洪的理由很充分:公司里胜任列车员岗位的人选很多,胜任信号工岗位的人稀缺。知道这个事情后,小娄十分感动,她知道自己如果当了列车员将会丢掉专业,会影响自己的前途,非常感谢李洪副段长对自己的关心和器重。
在同志们眼中,李洪在工作中既严格要求职工,又关心爱护职工。既是值得尊敬的段领导,又是值得信任的兄长和朋友。李洪说:“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大家有技术上的难题随时可以找我”。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一线的信号工逐步适应了信号设备不断升级换代的需要,一个个工区都有了自己的业务骨干。大批职工渐渐从业务上的“门外汉”成为专业上“行家里手”。
2007年,李洪带领的信号领工区被上级单位授予先进集体。
2009年,在公司举行的技术大比武中,李洪带领的技术人员囊括前三名,在公司开展的“双争”活动中,李洪所在单位夺取了“提素工程奖杯”。
李洪工作和领导的团队实现了28年无一切责任事故,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多跟别人比本事,别跟人家比享乐”——在工作面前,他冲锋陷阵;在名利面前,他推辞躲避;虽个头不高,但在廉政这面镜子里,他展示的是一个党员干部伟岸的形象
在李洪留下的日记本上,记着这样一段话:对待工作要零距离,对待群众要近距离,对待名利要远距离。这话,他不仅是记在他的日记本上,更深深地镌刻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从他身上那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上,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名利观如此让人感佩。
“多跟别人比本事,别跟人家比享乐”——童年时,军人出身的父亲对的李洪常说的这句话,是李洪接受的最初也是最朴素的名利观教育。上学时,他照着这句话做,踏上工作岗位后,他还是照着这句话做。成为了基层的领导干部后,他依然是照着这句话做。
他的老领导张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段里每年有3%的工资晋级指标,论贡献,谈能力,讲表现,李洪都是是出类拔萃的,可是他每次都推辞了,连工友都为他感到委屈,可他却说:够格的人不少,可名额太有限,咱年轻,以后还有机会,先让让。
像这样的故事,在李洪身上还有很多很多。故事的开始也许各不相同,可是故事的结尾却是一样的——让!
2009年,在公司开展的“争当高素质漯阜人”活动中,单位上下一致推荐他成为公司的先进典型人选。可他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执意要推荐年轻同志,还专门跑到公司机关里找公司领导“求情”。当然,这次公司领导没有“满足”他的请求。因为他们深知,李洪不仅仅是一个漯阜公司的先进典型,他更是当代铁路职工为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发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楷模!
李洪患病后,先后花费了20多万元,本就清贫的家庭也落下了债务。妻子在一家宾馆当收发员,收入不多,月薪只有几百元。女儿在北京上大学,开支也不小。同时,他还要赡养夫妻双方4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向单位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看病的钱全部是妻子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段工会女工主任罗华琴先后5次把“扶贫帮困救济申请表”交给他,反复请让他填写,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咱是段领导,吃救济不合适,再说段里还有比我更困难的。
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向前,是和李洪同一天分配到公司上班的同学。俩人感情很好。可李洪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找他“关照”。 2008年李洪在郑州放疗、化疗的期间,有一天,李向前要代表公司去看望李洪,出发前给李洪打了个电话,李洪因做完一个疗程,要停几天,此时已回到了周口家中,正准备第2天去郑州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李洪电话里说:你先忙你的工作,我赶早班的长途大巴去医院,你忙完再来。听到此,李向前不禁百感交集。他明白,这是李洪已经“习惯”了自己坐长途大巴,才脱口而出了这样的话。李向前说:就是一般职工我也该用车送他去啊。
这就是李洪,总怕给组织给领导“找麻烦“的李洪。
李洪患病后,公司从多方面给予了他关心照顾。今年2月,又把他从运输生产一线,调到了职教中心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而且级别由副科级提为正科级。虽然心里很感激组织的关心,但他并不是很乐意。他说他舍不得离开他干了多年的岗位。李洪在周口工电段副段长位置上一干就是9年。不少人说,凭他的工作业绩,他完全可以找领导要求升级、升职或者换个清闲的位置。妻子黄妞说,这事呀,他压根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作为分管电务的副段长,李洪也有“实权”。他深知这权的分量,把手中掌管的每一枚印章都盖在“公”字上。
设备大修做资金预算,他总是细细核对,从不搞什么“留有余地”的事情;每次现场施工,带了多少料,消耗多少,回收多少,都有一本明白账;为了节约成本,他在整整2个月里每天5点起床,利用班前时间,带领职工一道制作了1000多个水泥标桩;打的到现场紧急抢修突发故障,他把的士车票悄悄揣在兜里……
2003年3月,段里组织电务工区领工员岗位公开竞聘。技术员曹规划是呼声颇高的候选人,有人劝他“放聪明点”,“关键时刻”给分管领导李洪“意思意思”,曹规划在电话里对李洪说,想到他家中去走走,话没有说完,遭到李洪一口回绝:你可别跟我整这个啊,你有那个能力,不用找我,你没那个能力,找我也不中!
2008年,一批委培生到段里实习,全部安排在沿线小站。有人嫌条件艰苦,离家远,托关系找到李洪要求调到市区实习,李洪一个都没有答应。
在这些事上,李洪做得的确很“无情”,可就是这个“无情”的人,心中却蕴满了人间大爱。
5.12汶川大地震后,与病魔顽强作斗争的李洪,不顾自己经济拮据,身陷困境,先后2次为地震灾区捐款,共计600元。一天,他在下班路上,偶然看到周口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在街头设立的募捐点,他当即跑到书店买了10几本书,捐给灾区的孩子。
2010年的春节和情人节重叠,李洪早早给妻子备了一份情人节的礼物。礼物包装得很精致,妻子迫不及待拆开一看,其实里面就是一瓶洗发水。就是这瓶洗发水还是单位发的。
今年2月11日,忙于工作的李洪,拖着在岗位上已经出现病情恶化先兆的身体,直到12点半才回家。回家后不久,鼻孔渗血加剧,血越流越多,根本就止不住。妻子黄妞赶紧把他送进医院抢救,在进抢救室前,黄妞心里很是恐惧,就跟李洪讲,让单位来人帮忙。李洪用微弱的声音说:年关了…大家都有事…不要麻烦别人啦……——这是李洪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里仍然惦记的是“不要麻烦别人”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洪走了,一双父母失去了一位好儿子。
李洪走了,一个妻子失去了一位好丈夫。
李洪走了,一个孩子失去了一位好父亲。
李洪走了,一个单位失去了一位好干部。
李洪走了,在加快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火热的战场上,失去了一位好战士!
李洪走了,可他留下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奉献精神,他展示出的铁一般坚强信念,铁一般的坚韧意志,铁一般的过硬作风,正感召和激励着千万铁路人,一路克难攻坚,共同去开创共和国铁路建设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生命赛跑的“铁人”——记漯阜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员干部李洪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