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事件折射媒体报道原则丧失


赛迪顾问事件折射媒体报道原则丧失

作者:磐石之心

53日,赛迪顾问被《理财周报》一篇《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推到风口浪尖。接着的事情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理财周报》2010510日在其第141B10版刊登了致歉声明,称该文中的‘赛迪顾问被证监会正式立项调查’、‘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等内容与事实不符。

《致歉声明》似乎要给事件画上句号,但事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们仍然在网络看到有大量的报道与赛迪顾问造假相关。出现了当事双方已经澄清事实而部分媒体还在喊打的局面,这是为何?

既然事件报道源头媒体已经出面致歉澄清,为何有的媒体还在穷追猛打,甚至不惜反复引用之前的不实报道。人们不禁想问,这些媒体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炒作一个原本已经过去的假新闻?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放下了新闻报道的最高原则——客观真实而去追求一种所谓轰动效应,甚至不惜炒冷饭?

自互联网普及之后,一家又一家的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闪现”。甚至几个人就可以搞一个资讯发布网站。有圈子里面的朋友透露,有些网站的生财之道就是靠刊发企业负面新闻收取封口费。

随着财经新闻报道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夸大事实,甚至不惜用道听途说。笔者认为主客观环境是造成目前财经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丢失的主要原因。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媒体有自身的性质和新闻原则使得每个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也就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其次是采访手段方法跟不上,比如照片误导、记者联系不到当事人、单方面采访、编辑部催稿、网络信息失真、记者轻信等。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快,所以有时候会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进行报道,边报道边观察,所以有些最初的报道和最后的报道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因为随着事件的发展,媒体的报道会逐渐接近真相。

我们还是相信绝大多数媒体报道是客观公正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听风就是雨,为了追求所谓爆炸效果而去添枝加叶,故作惊人之语。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短期经济利益而有意攻击,进行舆论误导则是另外的问题。

在这次赛迪事件的报道中,很多媒体不经调查只是凭借其他媒体的转载而抛出证监会暴怒,证监会被欺骗这样的字眼,标题上吸引了眼球,但内容上却漏洞百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光荣传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已经被我们丢失的差不多了。恰恰是客观公正这些优良传统才是媒体存在的基础价值。这次赛迪顾问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去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