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老口号赋于新内涵。从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7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已有十五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新战略已有七年时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三年之久。
为什么今年北京两会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因为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思考引导我国经济必须加快转型。
纵观历史,我国十一五期间为什么经济转型难上加难?
实践证明,经济转型不能光喊口号,它需要基础和条件支撑,才能真正转到位。总而言之,经济转型需要建立四个保障机制:
(1)转变观念为经济转型提供思想条件。为此这要求我们各级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经济转型提供重要的思想条件。我们的精神状态要适应经济转型,我们的思想观念要适应经济转型。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摒弃封建小农意识——“小富则安、小进则满”,克服计划经济留下的旧胎记、旧理念。现在在官场、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上还有封建主义残留。反封建的任务还很重。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根深蒂固,障碍着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为此这次必须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解决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2)政府转型为经济转型提供体制条件。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转型要先行,经济才能转型到位。政府要由集权审批型变为公共服务型,要由万能管制型转为政策调控型。调控经济不能靠行政手段管制经济,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态势。如果现在面临着通货膨胀就需抓紧时间加息,银行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映出我国经济过热的趋势央行做出反映,而国家层面怕影响政绩观一再声明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不想退出扩张政策,现在看是反映滞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为经济转型提供一个好的体制平台和条件,经济转型就能顺畅转到位。
(3)建立新的政绩观为经济转型提供组织条件。我们近些年来经济转型不到位,就是我们的干部任用导向没有调整过来。我们组织人事部门提拔干部,一看GDP总量,二看GDP增幅,三看财政收入,这种导向就逼着干部在总量、速度和数字这老三样上下功夫。为此我国的各级组织部要改变干部任用导向,这种现象才能彻底扭转。我们再选拔干部,可以看看你所在的地区就业率提高了几个点、物价指数降了几个点、民生项目上了多少个、老百姓幸福指数上升了几个点,这样才能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干部导向。有了新的政绩观,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是基本的教训和结论。让干部从过去的重速度、重数字、重总量转向重质量、重效益、重生态上来,由老“三重”变为新“三重”。自上而下都如此选干部,有了新的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不喊自转。
(4)抓紧调研立法为经济转型提供政策条件。我国的各级主管部门、各级人大、各级政协现在应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字方针,做相应的调研和立法工作。要运用法律和政策的力量,引导经济转型。例如,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发展低碳经济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于高排放的企业要征收一定的高排放税,对于资源消耗过多的征收一定的资源使用税。再例如我省的林业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木材,能否收一些生态补偿税,用以林业局的造林和天然林抚育上,这样形成以税养林,才能使生态得以补偿。“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