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落日 第二章 (18)蒋介石的日记公开了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18)

 

                     蒋介石的日记公开了

 

20074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宣布,继去年3月底公开蒋介石1917-1931年的日记后,即日再开放蒋介石从1932-1945年的日记。

蒋介石记日记始于1918年,直至1972年因病中止,跨度长达54年。197545日,蒋介石去世后,这部分日记由蒋经国保存。13年后,蒋经国去世,蒋氏父子日记继而由蒋经国三子蒋孝勇保存。48岁的蒋孝勇因癌症去世后,这部分档案则一直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因为蒋介石日记记载了很多他早期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蒋家人原本并未有公之于众的想法,只是想保存下来。但是很多机构都一直试图说服蒋家能将这些日记公开。                   方 智 怡

蒋方智怡是目前蒋家惟一活跃于台湾政界的人士,担任国民党中常委,外电称其为“一个力撑家族荣誉的孝顺媳妇”。

曾在台湾官至“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的郭岱君”,2000年后担任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是该所“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馆”的负责人之一。她得知蒋介石日记在蒋方智怡手上后,就前去拜访,并表达了将日记委托胡佛研究所管理之意。

郭岱君的丈夫在辈份上是蒋孝勇的叔叔,所以蒋方智怡叫她婶婶。蒋方智怡接受了这个提议。

之后,蒋方智怡请了律师与胡佛研究所商谈,经过几个星期谈妥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只能暂存胡佛研究所,时间期限原则上是50年。

日记到了胡佛研究所以后,胡佛研究所希望史料可以公开。但蒋方智怡对于保存的兴趣大于开放的兴趣。她从来没有看过日记,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她觉得一个“元首”日记的公开需要非常谨慎。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劝说者们找到了绝好的理由。胡佛研究所有一位叫丽萨的女孩,她在浩瀚的日记中不经意间翻阅到了蒋经国的一页日记,在这页日记中,蒋经国提到,他经常看父亲的日记,并觉得父亲非常了不起,很多事情不为人知,很多精神、思想大家不理解,并希望将来有一天父亲的思想能够为人们所知。

他们如获致宝,赶紧把蒋经国这一篇日记影印下来给蒋家看,他们说这是经国先生的遗愿,希望他父亲的整个心路历程为大家所知道。

在蒋家一些第三代相继逝世后,蒋方智怡成了蒋家政治上的代言人。当时蒋方良在世,蒋方智怡与蒋方良、蒋经国长媳徐乃锦都达成共识,最终与胡佛研究所达成协议,同意蒋介石与蒋经国日记暂存于胡佛研究院,并把蒋介石日记逐年公开。

宋曹琍璇被委托为阅读日记的第一人,担负把关的重任。

宋曹琍璇是宋美龄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夫人,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作为蒋、宋、孔三大家族的亲属代表,她一人承担着对保存在胡佛研究所的宋子文、蒋介石、蒋经国、孔祥熙档案过滤和把关的重任。

宋曹琍璇的丈夫宋仲虎是蒋介石与宋美龄最疼爱的后辈之一。他从小每年寒暑假都到台湾去和蒋介石夫妇一起生活,他们二人对宋仲虎疼爱有加。按辈份来说,宋曹琍璇夫妇称孙中山、蒋介石为姑丈,称蒋经国、蒋纬国为表哥。蒋、宋、孔三大家族的后代,特别是第三代多在海外长大,很多不懂中文,只有宋曹琍璇的中文能力强。而且她又是三大家族里大家都信赖的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标式建筑——约87米高的胡佛塔中,有专门属于宋曹琍璇的办公室。她将其称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她成了一名“塔里的女人”。

进入这个“家”,需要4把钥匙:塔底的大门一把,古旧的电梯要用钥匙才能开门,办公室所在楼层的走廊外也上着锁,最后一把钥匙则是为开办公室门准备的。

宋曹琍璇的办公室只有她一人,没有同事,任何外人都不能进,除了每年寒暑假,由蒋家特聘的潘邦正教授从台北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审阅工作。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蒋介石日记。短短几年,她阅尽蒋介石55年中写下的日记。

2004年底,方智怡代表蒋家宣布将两蒋日记暂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期限50年,蒋家可以随时取回;胡佛研究所提供研究办公室,供蒋家以及蒋家指派的研究人员入研究所及整理资料。消息一披露,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台湾岛内“非仅舆论哗然,也震惊政坛,更令研究者扼腕浩叹”。

《亚洲周刊》以《两蒋日记负气出走美国内幕》为题写道: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顾问马若孟和该所研究员郭岱君女士,被认为是促成蒋家后人把两蒋日记交给胡佛研究所的两大功臣。马若孟是个精明人,他看到李登辉和陈水扁陆续当权后,台湾政治风云在变,李、陈和绿色政权都希望淡化两蒋的遗泽,蒋家后人更是痛恨台湾的“绿化”,于是和郭岱君开始积极游说,力劝手握宝藏的方智怡把两蒋日记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方智怡在厌恶阿扁当局不尊重蒋家,她本人对台湾的感情又越来越淡的冲击下,决定两蒋日记以“暂存”名义入藏胡佛研究所。方智怡表示,胡佛研究所并未取得两蒋日记手稿的所有权,两蒋日记在时机成熟时“永远保存于中国的土地上”。

胡佛研究所的创始人赫伯特.胡佛,是美国的前总统,曾于189924岁时应清政府的聘请来到天津,任墨林公司驻天津的代理人。不久前往开平煤矿担任总工程师,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胡华。在职期间,他与英国人德璀琳密谋,巧取豪夺,从清政府直隶热河矿务督办手中秘密买下了开平煤矿。19126月成立开滦总局,这便是开滦煤矿的由来。胡佛成为美国第一个在中国发财的富翁。1913年,胡佛从中国携带大量财产返回美国,在旧金山自设公司。其后,他凭借这数百万美元为强大后盾,步入政界,青云直上,直至当选为美国第31届总统。1919年,已是美国社会风云人物的胡佛向自己的母校斯坦福大学捐赠了5万美元,在校内设立“胡佛战争收藏”,1957年改名为“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简称“胡佛研究所”。

很多学者都赞美蒋方智怡:“我真的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她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使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资料保存下来,并且开放给学者研究,很了不起”。

蒋介石的日记部分公开后,两岸三地学者络绎于途,赴美研究日记里的“历史密码”。来自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国民党党史会、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都派人到美国阅看蒋介石的日记,众学者都沉迷于蒋介石龙飞凤舞书法中所隐藏的秘辛。

各方学者认为,蒋介石的日记势必改写目前已有的历史论述。

蒋介石是个很喜欢保存个人历史资料的人。有人说,他记日记有三个目的:一个是记事、备忘,为了若干年后自己回忆;二是为了修养;三是为了总结治军、治国、治党的经验,这个前提决定他不能说很多假话。

蒋介石在早期日记中写了很多个人隐私,那时的蒋介石一方面在上海十里洋场过着浮浪子弟的生活,逛妓院等经历在日记里也有记载。

在日记里,蒋介石曾写道:“到了妓院,看到床铺脏乱,余拂袖而去。”又有“今晚出去探花”等记载。但蒋同时又在进行痛苦的思想挣扎。在他路经香港时,日记上写着:“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否经受考验,就看今天!”结果当晚他又去妓院了,并在日记上写下:“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就连马路上见到美女而心动,他也在日记上写道:“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

蒋介石有个女友叫介眉,是个妓女,两人很要好,介眉希望结婚,蒋亦有此意,但要介眉写一个盟约,介眉不肯,此事遂无进展。后来蒋介石要到福建打仗,介眉送蒋上船,要求跟蒋一起走,蒋不允。介眉要求他留在上海陪她几天,蒋介石遂在上海又待了几天。事后,蒋介石感到后悔,日记中写道:“我真是不像话,离开家前,纬儿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母亲重病在床,我都没有理会,但我竟然在介眉家多住了好几天。”

 

蒋介石对民主党派、文化人的印象坏透了,对民盟、张澜、黄炎培、左舜生都没好话。蒋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许多都是糊涂蛋,日记中出现大量骂文化人的话。但是,蒋介石很爱读书。蒋是军人,除了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很自负,对自己的文采也很得意,许多文告是他亲自撰写的,他还在日记中形容自己“笔力雄健”。抗战期间,即使军备繁忙,甚至在重庆大轰炸中,他仍保持读书的习惯。抗战期间,他最常读的书是《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这两本书讲的是宋、元、明三代理学家的思想和学术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个人道德修养与待人接物的道理。

蒋介石常感叹国民党不但没有好的军人,也没有好的文人,连文章都写不过共产党。陈布雷是他少数满意的文胆,但陈的身体不好。抗战期间,蒋介石在重庆举办第一届党政训练班,蒋亲自主持,还对党员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他亲自拟就的,其中有一题问大家:为何国民党处处赶不上共产党?

 

另外蒋在日记里骂了许多人,包括胡汉民、戴季陶、孔祥熙等外界认为他最亲密的人,比如称孙科为“阿斗”、“总理的不肖子孙”,说他误党误国。蒋介石在日记里写着,“把孙科叫来,大骂,骂得他低头,哑口无言”。

蒋介石知道,自己的日记将来会被作为历史文献保留下来,作为后人的研究资料,所以他把自己讲得好一点、美一点,慷慨激昂一点,这也是有的。比如孙中山去世时,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很痛苦,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还不如我去死呢。”这种话有些过于表演性,要打上问号。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时蒋介石本人于9日离开上海躲到南京,把具体事情交给白崇禧他们,怎么策划、怎么交代给白崇禧,他都没有记载。这种事情他知道,不能给历史留下什么东西,所以他很可能有意识地不写。

在首批开放的日记中,有不少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记载。有一天蒋介石与张学良谈话,蒋介石后来在日记里写:“我告诉他,我死后,人事如何安排,我不知道张学良听明白了没有。”这好像暗示要张学良做他的接班人,把领导权交给他。

中国大陆研究蒋介石的权威学者杨天石发现,1945年孔祥熙下台是蒋亲自拍板的;蒋介石对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弊病知之甚详,曾主张将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劳动国民党”;1943年及1944年日记记载有:“美国人想把孙中山儿子孙科捧出来取代我。”后来,蒋亲自约见孙科,痛駡他误党误国,还在日记中骂孙科为“阿斗”,是“总理的不肖子孙。”

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到几件事情显示,蒋早已是孙中山心目中的接班人选。例如1912114日蒋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除掉了孙中山最主要的政敌。蒋介石日后在日记中自白:“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任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刺陶成章时没有日记,是多年后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及的。

当时,陶成章经常在公开或私下场合批评孙中山,孙中山无可奈何。陈英士密令刺杀陶成章,陶获知消息后躲到医院里装病,结果还是被蒋介石发现后杀掉,从而做了一件孙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因此蒋介石在日后日记中提到:“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可他定心有所感。

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炮轰总统府,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电报后,不顾一切跑到“永丰舰”上相陪,孙中山说,有介石在,所以我就很放心了。

由于以上原因,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从此,蒋介石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蒋屡次在演讲时称:“我是靠500条枪起家的。”诸多研究者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一些黄埔学生都不知所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军校根本没有枪,他想办法找到一个开兵工厂的朋友,借了500条枪。那时廖仲恺与蒋介石几乎每天都在商量如何筹款,有一次实在没有办法,就找汪精卫的太太借钱,然后特别言明利息加倍等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国民党改组,孙中山觉得党的纪律不够,需要改组。这时,有两个主要人物反对他,他们认为:我们都志同道合在一起,你不该说要对党主义、对总理效忠,还要签字、盖手印。这两人一个是黄兴,一个是陶成章。两人反对最力。而黄兴与世无争,不赞成,就走了,未与孙中山争执。陶成章却在大小会议上公开骂孙中山,批评他。

孙中山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人,他没有对陶成章怎样。这时,是陈英士向蒋介石提到了陶的问题,而蒋介石其实是跟着陈英士的。当时,陶已耳闻有人要对他不利,躲到医院里,想暂避风头,但蒋介石还是找到了他,并把他杀了。

19263,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气走汪精卫,使他的权力更上层楼。对此他曾表示,其中秘密,须等其死后看他的日记。

1926年,国民党右派为了分化广州国民政府中的左派,造谣称汪精卫与苏联串通,要绑架蒋介石到苏联。欧阳葛将此谣言传给蒋介石,后欧阳葛自认有功,就写了有关中山舰事件的回忆录,蒋介石看后不快,将文章放入抽屉。其日记中所记“欧阳葛来访”即证明了此事。

 

抗战前后,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为何?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就有“三日亡国”之论,认为中日国力悬殊,一旦开战,中国沿海地区就会陷入日军之手。因此北伐军要刻意避开日军,绕道北上。日军于1928年出兵游击,制造“五三惨案”,对此蒋介石最早提出对日“不抵抗主义”。另一方面,1930年代蒋介石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与日本各方面维持联系,和谈也一直在进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蒋介石在日记中以“日倭”“倭寇”称呼日军。他抗战到底,拒绝与日本谈和的思想,可能在此期间首次出现。他在日记中每页都写上“雪耻”二字,提出一条如何“雪耻”的措施,自我惕励。特别是1937年“卢沟桥事迹”后,蒋介石的对日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中日必有一战”成为他的主要观点。

在日记里,蒋介石一直强调,中国是弱国,根本没有能力抗日,所以只有拖,一直拖到最后决战的时候,好利用这个时间积极备战。另外,他期待日本与苏联能够开战,这样能够两面拉锯,减轻中国战场上的巨大压力。

中日正式开战后,蒋介石开始坚决反对和谈。

1939,日本政府暗中筹划扶植汪精卫政权,并于香港放出消息,称蒋介石如愿意和日本谈判,日本就不再支持汪精卫,且会除掉汪。孔祥熙主张派人和日本谈判,蒋介石坚决反对,指示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

对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死了很多人,蒋介石怪陈仪。陈仪数次要求派军队,蒋介石在日记中一再强调“勿滥杀无辜,除首恶者”。

 

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外界都说他们是政治婚姻。但从蒋介石的日记来看,他们的婚姻还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蒋介石对宋美龄是一见倾心,他们结婚之前,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希望他加入基督教,他回答说:我对基督教没有研究,我要先研究再说。蒋介石订婚后,到日本见倪桂珍,蒋写道:“岳母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让我很不好意思。”这个老太太大概对这个女婿还是喜欢的。有一次倪桂珍重病,蒋介石自我反省,说我的岳母这么疼我,我却没有加入,这时他对基督教已下了一定功夫了,有一定好感。另外孙中山也是基督徒,诸多因素最终导致蒋介石加入基督教。把蒋介石加入基督教仅仅理解为是为了婚姻,好像有些过于狭隘。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他准备北上,跟日本人拼一场。但他又很清楚,打不过日本,所以临行前他立了遗嘱。宋美龄也表示愿意一起跟他北上。蒋介石说:“牺牲是我男儿的责任,跟你有什么关系?”反对她北上。宋美龄觉得蒋介石看不起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第二天,宋美龄又回来了,说:“我丈夫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他,而应该与他共生死。”

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需要很多战争经费,而宋子文不批,急坏了宋美龄。她对宋子文说:“战事到了最紧急时,你不给他钱,他一定要失败;我知道介石的脾气,如果失败他一定要自杀,如果他自杀我也跟着死。”她把自己的房产和珠宝抵给宋子文,宋子文很感动,很快筹到了钱。

194472日,重庆有一场招待会,共有75人参加。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此会是为美龄送行而办,她因患有严重之精神衰弱症,须到巴西休养。”

蒋介石在招待会上发言表示:最近重庆有一种传说,“指我和一位护士有不正当关系,并已生下一子。这绝对是谣言。我是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人,一向高度重视道德观念,怎么会去干这种事?何况我还是个基督徒,干这种事是违反教义的,如此我岂不成了伪君子!”

宋美龄于79日到达巴西,直到隔年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中国。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宋美龄是蒋介石确有外遇才负气远走巴西的。杨天石经过研究认为,并非事实。

据蒋日记记载,宋美龄赴巴西确实是为了治病。蒋介石在妻子远行之夜,曾于日记中记载:“美龄对我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宋赴巴西养病后,蒋常给她打电报,照样向她通报国内形势,两人关系正常。

不过,就像一般夫妻一样,蒋、宋的婚姻生活也不是平顺无波的,其中一次两人闹别扭是因蒋纬国。

蒋纬国名义上是蒋介石的二子。蒋在日记中提到,纬国的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纬国由一个日本人带回上海,因纬国的生父戴季陶家中有难言之隐,于是交蒋介石代为抚养。蒋、宋结婚后,长子经国已前往苏联,纬国也被送到德国,直到抗战爆发,宋美龄都没有见过纬国。

后来,宋美龄到香港治病,蒋纬国回国经过香港时去见了宋美龄,再前往重庆见蒋。但宋美龄却滞港不归,她是在为蒋纬国的身世生气。因蒋基于对戴的义气,从未告诉她纬国到底是谁生的?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妻留港不归,余回了信,答以夫妻各尽其道,毫不为之所动。”

宋美龄滞港甚久,蒋在日记中说:“余为家事愁闷”,“对家里事,我只能忍耐,我私德无亏,一切坦然。”等宋美龄回到重庆后,蒋介石要蒋纬国向宋美龄叩头,执人子之礼,母子终于和好。蒋在日记中写道:“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最大幸福是母子团聚,平安。”

1943年,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到重庆,蒋介石予以接见,让宋美龄很不谅解。陈洁如原隐居上海,一天到百货公司买东西被陈璧君撞见,想拉拢她到汪政权去当官,陈洁如为了躲避困扰才远赴重庆。蒋介石接见她,是否因此旧情重燃,无从考证。宋美龄访美归来后,得知此事,一度和蒋介石分居,住到孔祥熙家里。后来,蒋、宋又重归于好了。

关于蒋、陈相见之事,陈洁如的女婿陆久之曾写过一封给中国社科院的信中说,抗战期间重庆盛传蒋和一位陈姓小姐过从甚密,有说陈小姐为陈布雷之女,或说是陈立夫的侄女,实则所谓陈小姐就是他的岳母陈洁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