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2----学术评价制度


  叶问2----学术评价制度

 

   叶问2,挺好,动作好看,振奋民族自尊心,但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我要说的是里面的一个细节:开馆立威。叶问迫于生计,在香港开武馆谋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先和其他武官的师傅过过招,在一柱香的时间里,如果不倒才有资格开武馆带徒弟。刚开始感觉这好像是洪门老大刁难叶问,细想之下,不然,这个制度非常好。

俗语讲: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武功这东西的确如此,这来不得一点含糊,容不得造假。原因很简单,技不如人,必被打倒。你要开武馆,就是与现有的在位武馆争资源,所以这些武馆的师傅在比赛的时候一般不会和你客气。因为,如果被打倒,你就只能出局,原来的蛋糕分割不变。如果你武功高强,别人只能默许你这个潜在厂商进入。从机制设计的角度看,这个行规将一个混同均衡(pooling equilibrium)变成了一个分离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减少信息不对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个行规的存在,使得那些想学武功人受益——知道谁是最好的老师。不需要推荐信,也不需要成绩单或看你发的论文多少好坏,因为这个东西可能非常不靠普,极容易造假。

学术界,也应该培养这种行规。记得去年有个领导问我:引进人才怎么判断其人品与学术水平?我说:人品很难一下看出,但学术这东西可以有方法看个八九不离十。就是组织一个小型讨论会(Seminar),不预先指定题目,但可以规定大致方向。比如,产业组织方面,公司治理还是财政学方面。因为学术这东西,开口就知道有没有。不能事先指定是因为如果事先指定,就不能分辨讲的人是真懂还是假懂,讲的内容是自己写的还是?规定个大致的议题,然后大家讨论,结果无非几个:一是不开口,这显然不行;二是开口乱说,这就露怯;三是舌战群雄。如果你是负责引进人才的领导,应该要谁,结果自知。

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国内的某些高校也做得不错,但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制度。在德国的那段时间,尽管比较短暂,仍感觉到这种松散型研讨会的魅力。不管是一个系所、研究中心还是实验室,这种研讨会司空见惯。一方面是研究专长与思维的碰撞,另一方面“考察了新人,锻炼了队伍”。香港中文大学更是如此,经常举办午餐讨论会,一边吃一边谈学术,乐哉!吃饭也能出大成果,“餐桌曲线”(拉弗曲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时每刻你都会发现谁在哪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哪个问题你应该向谁求教。在这种氛围下,没有人能够长期在“混同均衡”中过日子,即使有,也是如坐针毡,只能Good-good study, day-day up.

   小制度,有大用处,毋以善小而不为!这个制度成为一种可自我实施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对一个学校、一个院系甚至一个团队而言,皆是如此。

 

                                                          宗计川

                                                      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