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宇宙航行,就得了解宇宙。
什么叫宇宙?按我们老祖宗的解释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这在现代物理学中就是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
时空是在物质的变化和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在100-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从而也诞生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就是研究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他的结论是,物质使时空弯曲、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宇宙无所不包,内涵太丰富了,这里无法说清其万一,仅就与宇宙航行密不可分的宇宙的大小、宇宙的结构和宇宙的形状稍作说明。
不过,宇宙的大小仍然是一个难以说准确的、十分茫然的问题。为便于理解,我们从科学家订定的“量天尺”来看宇宙的大小。
在地球上,我们用“千米”来量距离和长度,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1178千米,地球的半径为6378千米。但是,离开地球到太阳系空间,“千米”这把尺子用起来就很不方便,如冥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900224000千米,以彗星活动范围计算太阳系的半径为34410000000000千米,这真是个天文数字。于是,科学家便采用另一把尺子来量天,叫“天文单位”,就是以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0000千米为1天文单位。这样,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为39.44天文单位,以彗星活动范围计算的太阳系半径为23万天文单位。
但是,冲出太阳系到银河系空间,“天文单位”这把尺子用起来又不方便了,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也有约265600天文单位,而银河系的直径达6324000万天文单位。于是,科学家又启用一把新的量天尺,叫“光年”,就是光行进1年的距离。我们知道,光行进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那么,1光年的距离为94608亿千米或63240天文单位。这样,太阳与比邻星的距离为4.2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那么,以光年计算,宇宙的尺度有多大?目前还无人能说准确。不过以理论说,既然宇宙是在100-20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诞生的,空间从零以光速扩展,光是球形传播的,那么,现在宇宙的半径尺度应是100-200亿光年。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还不得而知。
泡沫状结构宇宙

开车要了解路况,在江河湖海上航行要了解航线情况,宇宙航行同样要了解宇宙中物质的分布情况。
在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的物质,主要是氢和氦,它们开始弥漫在宇宙中。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在重力作用下收缩成一大团一大团氢氦云。重力作用下的继续收缩,大云团逐渐分裂成较小的云团,物质密度逐渐增加,云团因相互之间的重力作用而旋转。这样不断分裂—收缩,在氢氦云团的内部,因物质重力作用的相互挤压,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能使氢发生聚变反应时,它便成为一颗恒星。有些恒星在旋转中甩出一些物质,则逐渐集合成行星和卫星。宇宙中的主要可见物质,就是这些恒星,以及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天体,如黑洞等。宇宙中物质的这种发展过程,形成宇宙的泡沫状大结构。
这里,要从探测的角度,倒着来说宇宙的泡沫状大结构。太阳是颗单星,但宇宙中的多数恒星常常是两颗、三四颗、十几颗到几十万颗聚集在一起,分别叫双星、聚星和星团。所以恒星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宇宙中的。
单星、双星、聚星和星团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分别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任凭宇宙膨胀也不散开。太阳所在星系叫银河系,共有1000多亿颗恒星,其中包括约1000个星团。
在宇宙中,共有1000多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星团和星云。星系和独立的星团、星云还不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又分别聚集成星系群或星系团。银河系所在的叫本星系群,半径约300万光年。
星系群和星系团仍不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又分别聚集成超星系团。本星系群属本超星系团,半径约3亿光年。
探测表明,超星系团还不是最大的群体,在距银河系约2亿光年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在牵引着本超星系团。这个大牵引者可能是许多超星系团组成的超星系团集团。
上述的不均匀分布形成了宇宙的泡沫状大结构。星系密集的地方是泡沫壁,即星系膜或星系纤维,它们形成“星系长城”。而几乎没有星系的地方是泡沫结构中的大泡泡,被称为“宇宙空洞”,宇宙空洞的直径达1-3亿光年。
宇宙的泡沫状大结构并不表示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就宇宙整体而言,它在各个方向上物质分布的均匀度达十万分之一。
有限无边的宇宙
在宇宙中航行,应该了解宇宙的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能否航行到宇宙的边缘。实际上这就是宇宙的形状问题。
既然宇宙是在大爆炸中诞生的,那么,它的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因为光速虽然很快,但它仍然是有限的,光从大爆炸开始那一刻开始向四周传播,迄今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距离。
既然光是向四周球形传播的,那么,宇宙很可能是球形的。
如果宇宙是球形的,那么,它就是有限无边的。“有限无边”,这是许多科学家认为的宇宙的可能形状。
我们可用地球表面来理解“有限无边”的含义。地球的表面积当然是有限的,这通过地球半径的长度数据,很容易就可计算出来。但是,地球表面又是没有边缘的,我们从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向任何方向前进,在回到出发点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现地球有任何边缘。我国古人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称之为大地的边缘,其实那只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如果到了那里以后,改乘船只继续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仍然可以回到出发地。
宇宙的“有限无边”与此同理,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平面,宇宙是三维空间而已。在一个球体的内部,不管从哪一点向哪个方向前进,理论上也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符合“有限无边”条件的形状,并不只有球形一种,轮胎形和克莱因瓶形也符合“有限无边”的条件。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的,需要科学家努力从理论上去揭示。
不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永远无法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宇宙的形状“尽收眼底”。人类在冲出地球大气层进行航天活动时,回望地球,可以真真切切地证实地球是球形的。但对宇宙却不能,因为我们的时空不能延伸到我们的宇宙之外,我们永远不能跳到我们的宇宙之外去观看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好在对宇宙航行来说,我们了解我们的宇宙是“有限无边”的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