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清玑落满湖
——记钱育渝教授讲解金刚经(上)

因由分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如何开悟的呢?
话说六祖慧能本是一个樵夫,靠打柴为生,大字不识一个。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卖柴,听闻有人诵读《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猛地开悟,从此与佛结缘。由此可见,《金刚经》对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影响是极其大的。
5月8日—9日,云南昆明理工大学钱育渝教授到汉天心禅茶居讲解佛家第一根本经——《金刚经》。清雨打落,阳光灿烂,截然不同的两天,钱老师对《金刚经》的讲解却没有因天气变化而受影响。一间缘缘堂里,这位睿智的学者以他的佛学禅机为同修们解读难以理解的《金刚经》,其间谈笑风生,惟妙惟肖,闪现的智慧之光,以无为法指导有为法的思想,还有妙不可言的禅门公案为这短短两天的《金刚经》学习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光芒。
般若分
钱老师在开始讲经之时,他将眼光放到了一个时间点与空间点美妙相撞的瞬间,他这样说:“一千多年前,一位身居帝王之尊、拥有无尽财富的智者,穿越了金碧辉煌的王宫、回归于苍翠氤氲的自然。怀着醒觉世人的广阔胸襟,他立下坚定不移的弘大誓愿,去洞察这人生莫大的谜团。在探索真理的历程中,这位智者也曾误入歧途地发愤苦行、也曾承受过误解和迫害,他以惊人的坚韧与深切的执著寻觅着、求索着、深思着人生的奥秘。终于,有一天,沐浴在浩淼的星光里、沉浸在宇宙的天籁中,迎着晨风的拂熙,端坐于尼连河边的圣者悉达多,在菩提树浓郁的荫庇下证悟了人生的哲理。他因此而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和敬仰,成为众生的导师、人类的精神领袖。追随他的人们称他为:能仁的释迦牟尼世尊——伟大的佛祖。
讲了佛祖成佛的过程之后,钱老师讲了金刚经的不朽文化地位和历史地位。“在我们生存的星球上,正信的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几乎同时出现,而各大宗教也几乎不约而同地倡导着尊重自然、尊重人权、克服自我、克服虚妄的人生理念。”钱老师如是说。
那金刚经到底讲了什么呢?

《金刚经》讲解的是——心

平常心
讲心分
钱老师从第一品法会因由分讲到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以睿智的角度和鲜活的实例将大众看起来玄之又玄的《金刚经》从理入和行入两个方面运用到生活之中。现在将一些精彩的讲义附在下面,供您学习:






.jpg)
禅门公案分
钱老师沿袭古代大师接引弟子善于用机锋的方式,在此次讲解《金刚经》中和同修们分享了许多精妙绝伦的禅门公案,现在也和大家分享如下:
何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克服自我的虚妄
释迦牟尼世尊出生: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指天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门文偃)禅师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提示:天上天下惟吾独尊者,乃是指出“吾”字。“吾”者,“我”也。人人皆有此我,皆可独尊。独之云者,我乃心王,我乃诸法之王,……凡一切法,皆出自心王,皆出自我,故我为独尊也。
启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我。
从谂禅师智对妄求的贪欲
有秀才问:“佛不违众生所愿,是否?”
师(赵州从谂禅师)曰:“是。”
曰:“某甲欲觅和尚手中柱杖得否?”
师曰:“君子不夺人之所好。”
曰:“某甲不是君子。”
师曰:“我亦不是佛。”
启示:秀才欲夺从谂禅师手中的“柱杖”(赖以成佛的方法),言下之意是:希望从谂禅师把自己觉悟成道的方法和好处给自己——”度我成佛“,这其实是莫大的妄念和贪欲。
从谂禅师拒绝秀才贪求并对他的点拨是:
Ø 犹如“柱杖”的佛法是为众生而设,可以劝醒众生觉迷成悟;
Ø 嵩岳元圭禅师说:佛不能度无缘之人,犹如六祖无法度张日用成佛一样;
Ø 我悟不代汝悟,我迷不代汝迷。想要成佛的“柱杖”,需靠自己刻苦修习和坚持不懈的参悟。
Ø 石巩慧藏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马祖道一)问曰:“作什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曰:“子真牧牛。” ——《五灯会元》
——如果“见诸境心生乱”,该怎么办?
离相不乱的正确坐禅犹如牧牛
——把握心念就是“定”!
提示:心动如牛跑。面临世间万象,人心必然萌动欲念,犹如牛总是要吃草,欲念一产生便会挣脱管束的缰绳一样。修炼佛道之人就是要象放牛人一样,牢牢地把握住禅门宗旨戒律——心灵的缰绳,控制住这头“心牛”,不使其放任自流。
溪声尽是广长舌
东坡宿东林偈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护国此庵元禅师曰:“是门外汉也。”上竺圆智问:“和尚不吝,可为说破?”庵曰:“却祗从这里,猛著精彩觑捕看。”上竺圆智通夕不寐,次日,以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
提示:其中的要领是:客观事物景象在人心中的反映——“色”,其实是表面现象的映射。只有透过事物景象的表相,探究其内在的本质,才能真确地认识事物与景象。儒家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就是这个道理。
苏东坡居士的这首禅诗写得非常美妙但仅仅只在门外窥视禅学的精义。对照下面的公案,你不难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禅境:
Ø 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个公案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初悟”——“悟中”——“悟后”三个觉悟阶段的感受。
师姑原来是女人作
五台山智通禅师,初在归宗会下试,忽一夜巡堂时大叫:“我已大悟也!”众骇之。明日,归宗上堂集众,问:“昨夜大悟的僧出来!”师出云:“智通。”归宗云:“汝见什么道理?言大悟,试说与吾看。”师对曰:“师姑原来是女人作。”归宗默而异之。
提示:“师姑原来是女人作”——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道理!觉悟之后的人心中,其实一无所得。智通禅师悟到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归宗对他的觉悟给予肯定和鼓励。
杀人放火有何难
天衣一日室中问师(圆照宗本)曰:“即心即佛时如何?”师曰:“杀人放火有什么难?”
提示:“杀人”——去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的分别心;
“放火”——放下心中炙热、焦躁、炽盛的贪欲之火。把握住心,就能做到这一切,就能进入佛的境界,进入平常心态、清凉境界。
Ø 汀州报恩法演禅师,果州人。上堂,举俱胝竖指因缘,师曰:
佳人睡起懒梳头,
把得金钗插便休。
大抵还他肌骨好,
不涂红粉也风流。
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活、情场、燕乐等处当然也是如此。佛门宗徒以这样一首艳诗来表述悟道心得,确实难能可贵!这个公案是一则千古传诵并被视为最难破解的案例。
提示:
——“佳人”,美女也,暗指觉悟成佛的成功者;
——“肌骨”,暗指人类崇高、清净的真如本性;
——“风流”,暗指觉悟智慧的境界。
在这则公案中,描写了一位美女慵懒而自如的生活情态:她不用刻意地梳头、整理,不用涂抹红粉,却倚赖着自己的“好肌骨”,活脱脱地呈现出自然的美丽和绰约的身姿,犹如“饥来吃饭,困了即眠”的自如平常作为。
法演禅师是在教导学人不要刻意作为,一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修行才是正道。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犹如那位美女的天生丽质。
鸽子放粪
崔相国问东寺如会禅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
师曰:“有。”
问:“为什么向佛头放粪?”
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粪。”
提示:
1、佛头放粪——鸟雀是众生,无心作为不为罪过,所以佛不怪罪;
2、向鹞子头上放粪——鹞子是众生,众生心有所著而佛心无著;
3、鸟雀敢向鹞子头上放粪,则距离太短,必死无疑。
吃茶去
Ø 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提示:“吃茶”系指:喝一盏茶,是凉是烫、是甘是苦,喝茶的人心知肚明。还记得惠明在大庾岭对慧能说的吗?惠明悟道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贵在一个“自知!”因此,赵州茶,就是教你自性自悟、自觉自度!
终结分
经过两天的《金刚经》学习,同修们都觉得自己心头不少的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受益匪浅。最后钱老师用他与陈伯安先生的一副对联结束了两天的课程:
润彩笔飞扬楮墨,绘几只兀立珍禽,点缀些竹石苍苔,挥洒些雨丝风片,更着些鹅黄鸭绿,布幽怀意境,抒雅志高风,何惮清寂凄苦
入山野远离尘嚣,住一间歪斜茅舍,种植点青蔬果树,摆弄点茶具酒盅,再加点笔砚琴瑟,看明月疏星,听松声泉韵,岂非轻松行禅
最后送大家两首偈子,共同精进:
颂佛祖偈
伟哉我佛!
慧觉天纵,衡世精纯;睿智超迈,古今绝伦。禅源一脉,罔逸斯文;灵山付嘱,树此宗门。灵其磊磊,四海咸尊;灵其郁郁,八荒共闻。灵其缈缈,宝典长存;灵其荡荡,我心清芬。金刚不坏,般若精深;究竟三昧,悟觉天人。奥义昭著,喻理谆谆;菩提庄严,日朗乾坤。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