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产新政的前景问题已成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各色人等纷纷出来表明观点和立场,甚至日前在大连某个房地产论坛上,有听众直接给了业界大嘴任志强先生扔鞋砸人的“外国总统式”礼遇,这些行为艺术也仅是为房产新政的讨论增添了些许无厘头色彩。
和2008年北京奥运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时的情况相似,众多购房者和开发商们开始了静默观望期。有传闻曾经风光之极的望京三块天价地王中一块可能面临退地的境况,因为已经出台的“京版国十条”称得上刀刀见血,将此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十条”当中所提到的可用政策都用足了,如限制对不在北京纳税的非北京户籍人口在北京购房发放个人按揭贷款;每户家庭限新购1套住房;第三套房及以上暂停放贷等。如此这般,简直就是要让欢天喜地拿到地王的央企们赔本来赚个吆喝。没办法,之前的押金俺们不要了,退地!
与此同时,财政部财科所的贾康所长也不失时机地告诉《财经》杂志记者,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早就应该在保有环节税负方面做一些考虑,要在现有的税种框架里面,加入能发挥作用的税收杠杆实质内容。贾所长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开征物业税的细节问题,但对于什么时候开征则没有给出出确切日期,同时否认征收物业税会抬高房价的说法。
现在谁还敢说房价会继续上涨,简直就是和中央政府为敌,和广大人民为敌。房地产商代言人任志强的被砸遭遇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相信此次房产新政一定能达到政府预期效果。但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已有业内专家指出,此次房产新政更像是针对山西、温州、鄂尔多斯等民间炒房客的,却没有限制国企、央企以各种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约束性条款。当年的4万亿投资多是花在了这些亲儿子们的身上,甚至温总理今年两会期间关于调控房价的讲话还没被民众理解,央企老总们就急不可待地在首都拍出了好几个地王,让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房价一日三翻,飙升不止。
伴随着全国各地“国十条”执行细则的出台,民间投机资金开始大量撤出楼市,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2008年曾出现过的集体退房潮。但也有专家明确表示,本轮房产新政没有触及地方的土地财政问题,并没有改变开发商对未来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心理预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认为,房地产公司前几年很难说是标准的房地产公司,往往是地产公司,其主要利润来源是购买到销售环节中土地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某次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如此解释近十年银根和地根相互影响的规律性:如果银根放松,通常是半年到一年之后,土地征用就会大幅度上升;如银根收紧,半年到一年之后,土地的征用就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于是,每逢房价下跌时,地方官员比开发商还着急痛心,总是竭尽所能力挺房价。房价地价与地方财政息息相关,有时还关系着个别官员的私人钱袋子。
以目前北京四环附近每平米3万元的房价,即使缩水至每平米2万元(据称各类商业银行所能承受的房价下跌幅度为30%,因此北京四环的房价最多只能降到每平米2万1千元),一套50平米的房子买下来也要超过百万大关,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笔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对很多被迫进入楼市的购房者来说,买房子其实也是他们防止银行存款贬值的无奈选择。房产的金融属性并没有因为房产新政的出台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情况下。
和历次宏观调控一样,本轮房产新政并不是一个长期的国民住宅政策(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住宅法》,甚至《物权法》的执行也不尽人意)。五月楼市已进入深度调整期,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变量因素,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在财政税收上达成默契?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与商业银行达成不良贷款的解决方案?购房者如何判断房价的下跌程度?业主们如何看待可能出台的物业税或住房保有税?种种问题都需要一个明确、权威、系统的解释。
温总理曾告诉我们说: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在调控高房价方面,我们确实需要知道:政府的信心要从哪里来?银行的信心要从哪里来?民众的信心要从哪里来?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表示,对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中国基尼系数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