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争夺大战


几年来持续升温的各类官员培训热潮,正在从传统的党校和行政学院席卷到各个名校,虽然市场日益广大,但高校“争夺”高官的硝烟已在所难免。
 
 
省委组织部“招标”
北京的春天,官员培训正在进入旺季。
进入人民大学培训学院所在的汇贤大厦,抬头可见各类培训班的红色横幅。与“中央班”同时在上课的,至少还有来自广西、云南和武汉等地的官员。
“干部班”的分量正越来越重。在人民大学,目前企业、社会在职和官员培训三个板块培训规模相当,但就班次而言,官员最多(一年大约有 150-160 个班)。在北京大学,党政培训占继续教育部培训的约70%左右。
4月17日下午,山东东营垦利县50多位学员在北京大学入学,参加“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
本次培训班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大学在山东省干部培训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北大培训中心的新闻稿称,这个班是其参与“山东省干部专题培训项目推介招标洽谈会”获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4月8日,全国25个大学齐聚济南,参与山东省委组织部召开的洽谈会,该省整合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的209个专题培训班次,公开招投标或委托外包。据了解到,招投标项目大约有70个。
一位不愿具名的参会高校代表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省级的培训“竞标”。与该校6个代表相比,某著名大学去了多达15个人,而有的学校派出常务副校长参加。
在一个大厅中,各个学校摆上展板,并播放自己的视频。清华的宣传很到位:可能你错过了清华的学历教育,请不要错过清华的非学历教育。这位高校代表表示。
去年10月召开的自主选学试点会议上,共有13所大学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这次尽数参加。另外也有来自西部的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以及本地的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农业大学等。比如,浙大、复旦在长三角地区,中山大学和厦大在珠三角地区都有各自的“领地”。
最后,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八所高校经“筛选”胜出,与山东省委组织部签订协议。各高校还分别与各地签订合作协议,比如北大与东营,人大与德州各达成培训意向。
各个名校,正在试图谋求更大的官员培训份额,甚至叫板党校系统。
 
地方拉动的培训
一般而言,各个高校会与地方政府有各种层次的合作,其中“最好操作的就是培训”。人民大学培训学院高端部主任黄粤涛表示,干部培训是由地方带动起来的。
主要的动力是,一些地方的发展遭遇瓶颈,另外,也跟当地经费状况有关。比如前两年由于率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来自广东各级的班次增加。与党校培训最大的不同是,这些项目目标明确,就是要实用。
2003年,人大在教育培训中心基础上,组建培训学院,专门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此前人民大学一直以“培养干部”著称,参加各种形式教育培训的学员中,多人后来官至省部级。
我们跟北京各区组织部都有合作。北京大学一位工作人员称。除了与多省市合作外,北大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对北京各区县处级干部培训市场的“占领”——从 1998 年开始,由海淀区扩至北京各区,每年均选送数十名处级官员进北大学习。
人大也不示弱,2003年到2004年,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受北京市委委托,培训了包括110名厅局级官员在内的500多名北京官员。类似的还有公共管理学院 2004年开始的全国交通系统司局级官员的脱产短期培训;法学院则从 2005 年开始,为中央及地方公检法等系统培训了各类官员700多人。
另外应中央统战部的要求,人民大学还曾于 2006、2007 年举办两期宗教领袖研修班,培训各省市区五大宗教学员300多人,其中80%为省市一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不是因合作带来培训,而是通过培训促使合作关系升级。广东省中山市自2002 年起在人大开班,后来变成“市院合作”关系。2007年人大70周年校庆,该市捐资,在汇贤大厦C座606室挂上“中山学堂”的匾额。
被公认的目前培训业的“巨头”,是清华大学。 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本部和北京CBD拥有两个校区,有专职员工 770人,是人大的7倍多。据资料显示,仅2005年至2008年四年间,该校累计为中央部门和31个省区市培训党政官员5万多名。
 
有大学特色的市场化
在清华、人民大学等学校,干部培训实行项目制,从前期沟通、教学管理,到后期服务,完全按照市场化手段运作。
以人大培训学院为例,多数情况下,他们会组织接机、送机,晚上还会带学员去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老舍茶馆喝茶。如果是一个环保项目,因“行动学习”需要,他们还会带学员去环保局参观,到颐和园看如何处理水污染,去大兴参观生态农业,还去水立方和鸟巢看如何节能减排。
培训的另一“核心竞争力”是课程。在开班之前,培训学院与地方组织部会就“菜单”反复协调。一种标准的“点菜”组合是——“专业课+公共管理+心理+养生保健课”,专业课占2/3以上。最近,人大培训学院增加“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课,不过,据透露,也有地方组织部官员认为,“这是干部自个事,浪费钱。”
每年,培训机构都会发出制作精美的简章给各级组织部,但同一系统的“口口相传”效应最为显著。上述北大工作人员介绍,全国妇联培训以后,上海、甘肃、南昌、株洲等都来了。
除了在校内进行培训外,有些项目,则是“落地”进行——由培训机构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员赴当地进行教学。不过,目前人大未在外地开设分校或分支机构。
 
司长同学们,上课了
两千多名司局级官员,被要求今年内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个学分的“选课”任务。
最热门的课程是北京大学的“周易智慧”。 中央党校的“中共党史重大事件与人物”专题班也很火,内容包括延安整风、大跃进、离休后的邓小平的评判等。
时隔20多年,张宁重回校园。这位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团中央女官员,天天穿着运动鞋,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食堂、操场到处转,“享受当学生”。
从4月12日至16日,这五天里,她的身份,从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临时切换为“中国经济改革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专题班学员,一个高校“选课生”。
和张宁一样,来自中央统战部、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等15个中央部委的2000多名厅局级官员,今年内将被全部强令在党政军三大“最高学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国防大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完成中央组织部规定的自主选学任务。
这也是部委司局官员第一次大规模做“选课生”, 但要教好这些学生并不容易:各个学校提供的专题班课程中有四分之一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取消,而讲座课程的淘汰率高达76%。
中央党校准备了36个讲座,结果仅有“《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达标;而初次报名人数在前三位的讲座均来自北大,分别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佛教禅宗与人生”。
官员们也“追星”,比如于丹参与讲授的“传统文化与治国之道”专题班,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主讲的“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面临机遇”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回忆,2008年7月8日,中组部召开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创新座谈会,他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建言,高校应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独特的积极作用。李源潮当即询问在场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相关负责人意见,“他们均表示同意”。
此后中组部与2008年8月11日下发的《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推行干部自主选学” 是“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场司局官员的“校园计划”,由此展开。
 
热捧《周易》,好奇党史
据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干部教育办公室闫铁军介绍,最初各高校上报的课程都很多,他们筛选删减了一部分——比如类似医院改革这种过于专业的课程——也让大学精简了部分课程,中组部决定最后的专题和讲座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