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投机的轮回


  我觉得万科的话题应该分成两个问题来考虑。一个是房地长行业的前景问题,另一个是万科这个企业的价值问题。

   某一阶段某一产业明朗的发展前景并不意味着能为投资者带来明显的盈利,首先面临被市场预期很高导致过高定价而投资者长期收益下降的问题,而且从长远看也只有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利润高增长率才能持续享受高PE,长虹风光几年后获得的只是高市场占有率,正如缺乏坚固和具有实质壁垒性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得公司很难将产品价格定到竞争者之上,想象以后高高再上偏离基本面的股价崩塌自然在情理之中,同理您所说的上海汽车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解释。我们长期投资的应是目前定价不高、但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实际增长明显超预期的潜在明星企业。

   先说房地产行业。虽然我不是专家,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周期性行业,有高峰,也有低谷,是轮回的。就拿深圳来说,97年到2004年,房价一直是比较平稳的,2004年以后价格暴涨,以后也得跌回来。   

         企业问题我看得比较多。      

   最近一个消息,法国的维迪汪跟美国动视合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游戏厂商。法国的维迪汪在一百多年前是搞供水设备的,后来进入了通讯领域,搞电信运营,再后来收购了著名的暴雪,成为游戏业大拿。你看,那些能生存很久的企业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跨行业寻找机会。典型的例子,还有Nokia。      

   万科的前身,我记得王石最开始是卖玉米饲料的,然后卖电子通讯产品,然后就是搞房地产。电子通讯那时不好卖了,所以转行了。房地产行业如果到低谷了,企业即使是有再好的竞争力,顶多也就是矮子里的将军。如果万科专注于房地产,我想它就是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周期性行业中的企业,它不具备大家所期待的伟大企业的气质。      

   万科如何能象Nokia之类的,大家倒可以继续。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大环境,要产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还有待时日。

   探讨明星企业是否就此不行了,容易引起争议,的确长期看,下结论很难,而且即使最伟大的企业,漫漫长河中也会有调整期,也不能将未来可能出现的调整就全然断定企业完蛋了。但一两年内涨幅十倍乃至数十倍的股价,的确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已经包含了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最为乐观的预期,稍一偏离,股价就会轰然倒塌,新兴市场这种事情很为普遍。

        

     我们身在股市,追求的是绝对回报,多点逆向思维,最为受用,人多的地方少去,就象光头大师坦普顿所说:"如果十个医生告诉你吃某种药,你最好还是吃这种药。同样,如果十个工程师告诉你用某种方法修建大桥,你最好用那种方法修建大桥。但在选择股票时,众口一词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十个证券分析师告诉你买入某类资产(股票),记住远离它,它的股价必然已经反映出其受欢迎的程度。"

  整体上就是中国股市的投机性特别强,因此超高的阶段收益率对应着投资者所预期的成长速度异常高,而这种速度是正常企业在下一个基期内达不到的,长期看收益率的分布也不支持总是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要谨慎投资于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特别是在热门再热门之后。

  能够成为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应该是在一定时间阶段内行业发展到极致(或景气度极高)程度下的行业龙头,并且在此状态下,证券市场体现的是投资人贪婪的人性,肯定会把这种股票价格推到一个超高的位置(没有坏,只有好,没有缺点,只有光环,所以只有买进,买进,价格只能上涨,上涨)。但是此时,行业的后续发展出现了拐点(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因此企业的拐点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行业景气度高峰已过,价格又高高在上,戴维斯双杀的威力开始显现。而对于能够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的企业也往往是在那段时间发展极快的大企业了,管理和控制力远非小企业时可比,因此,能够在景气度高峰过去后短时间恢复的也就寥寥无几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林奇从不买任何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的原因吧。五粮液是1998年才上市的,然后一路下跌,业绩也乏善可陈;美的在家电股中,在1996年的牛市中连个二线股都算不上,与当时的长虹、春兰、海尔等相比,天地之别。他们在上一轮牛市中都不是热门股,但其潜在的后劲,却让他们成为后来的长期牛股。

  在牛市热烙市道中如何识别那些貌似“伟大”的骗局。因为牛市本身必然陷入疯狂和非理性,那些在疯狂中表现出“伟大”的,其实不过是“伟大的疯狂”而已。      

         中国股市和市场经济的历史还很短,产生出超越牛熊循环的长期牛股或伟大企业还需要时间。

         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崛起,其经济环境和土壤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未来是完全有可能产生这类企业的。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呢?

         我想,一定是那些立足长远而不是眼前利益的企业;

         一定是具有异乎寻常企业战略和布局,常有忧患意识而不是自以为是、蔑视同行的企业;

         也一定不是现在那些徒具耀眼增速而其实只不过与其它企业差不多同享景气的企业;

         ……

         总之,它们一直在悄然布局未来而不是吸引现在人眼球的企业。

  投资一定要独立思考,或许市场检验出你是错的,但你也不必认为这是耻辱,而是应当从其吸取教训,以取进步。在这个市场里,每一句话都要三思,说林奇,林奇只是说不建议买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其在某杂志推荐股票曾到百只之多,而其投资过程中2-3年里曾买过1400只股票(也是凭记忆,有人曾说应该让他写篇文章,到底不投资哪只股票);再说巴老,其投资理念让他与微软失之交臂,与所有的长期涨幅排名前20的6只医药股也失之交臂,在这个市场,也不能说他是完美的,至于说从热门行业里选热门股是火中取栗,还是冷门行业里选冷门股是火中取栗,我认同谨慎从热闹行业里选热门股,但保留“投资所有热门行业热门股都是火中取栗”的观点,否则市场之中没有google与baidu的成长了。

  A股的数据还是太少,很想有一天,哪个教授也出来把沪深300指标股像siegel整理标准普尔500一样梳理一遍,看看在A股这个市场会有哪些现象?那些历久弥坚的股票到底是哪些?是否投 ... 是的。是在说一个现象,谢谢你的理解!很多乱反驳者不得要领,自我乱批,不知道在批什么。

    我们的股市才十多年历史,那些能超越数轮牛熊循环而历久弥坚的股票在哪里?我初步发现,那些牛市中最热门的股到后来居然没有一个好下场;而在牛市中表现一般的公司,其内在又具有很高竞争要素的公司,却能保留下来直到下一轮牛市。很多人现在在这儿推崇万科,但他们经历过万科在2003年之前的任何牛市中的“肉”劲吗?这正是我想说的。如果这个规律起作用,那么未来的牛股一定不会出现在现在基金们最推崇的那些公司范围里——至少在中国股市的十几年历史中,这一点反复被印证。不信各位瞧瞧,历史上,哪个股票能被机构们一直推崇到下一轮牛市而不变?到现在为止,一个也没有!

   为什么会是这样?

  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本质上是同一种方法):

        

         1、选择成长性行业中的公司,但价格不能偏离价值太远。所以04年初的上海汽车没有价值,可是当他跌到接近1倍市净率的时候投资价值大大上升,类似的还有在中国仍然属于成长性行业的钢铁、水泥、房地产、机械、煤炭等。关键在于价格是否合适,应该说这类似于罗杰斯的投资方式。

         2、选择消费类(广义的消费)行业有竞争壁垒的公司,长期持有直到价格充分高估或业绩增长将低于市场预期,类似于巴菲特70年代后的投资方式。

  人总是要从过去历史与他人经验中获得收益的。有人巧辩说,如果研究历史也可以发财,那财富榜上的就全是图书管理员了。但实际上,如果不研究历史也能发财,那么全世界除了学历史的人不能发财外,其余都能发财啦。请阅读一下巴菲特在《财富》杂志里那篇著名的对美国股市过去几十年历史的精辟分析文章。

         历史是什么?是一种认识的积累。巴菲特对于选择的公司一般要求有十年以上的经营“历史”。没有历史的研究,连公司都研究不了。当然,这不能让图书管理员和历史系的学生来完成。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成立十七年来的绩优股的沉浮,每次牛市追捧的股票在随后的熊市里面出现各种问题以致在次轮牛市里无法风光再现确实值得我们这些投资者去好好的思考。

         短暂的时间里面看完了全部的跟贴,对于为何如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1、我想这个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时候,任何企业的风光,依靠的不是公平市场竞争,这样的企业会波动很大。

         2、任何一个好的企业,截至到目前来看,都是和这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背后还有政府的支持,而这些大多会因为最高领导者的问题或者政府部门人事更迭而受到莫大的影响。

         3、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文化,媒体、政府机关、投资大众的追捧或者欣赏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心态,从而影响企业战略和对经营果实的巩固。

         在我看来,一个能够孕育百年老店的时代,应该是具备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企业能够拥有发掘和引进优秀人才的机制。一个是政府的问题,一个是企业家脑子的问题。

  许多时候,对大公司来说,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经过研究,巴非特才会持有可乐,吉利这些特色股票。。。感觉茅台可能会称为巴非特喜欢的股票。 这要从企业产品的特性上找原因吧,都是日常不可或缺的消费必需品。 

  就产品或要素的特性来说,随着时间的流失和技术进步,茅台酒、五粮液酒存货会大贬值吗?钾肥呢?技术进步又会对这些企业有什么影响呢?

     电视机行业呢?一个稍微大点的技术进步,就足以淘汰旧有产品,你原先的存货基本大甩卖,也不一定能卖得出去。科技的一个特点,就是进步快,更新换代快。科技股必须具备垄断的技术和垄断的市场,至少是相对垄断的市场。才能保持较长时期的高增长。 ... 呵呵,事后好象什么都那么简单判断.

         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原因导致的特例,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管理层自身的问题了:

         1.川老窖为何在1997年大牛市之后由"深股第一绩优"股一步步变为垃圾股,05年业绩只有5分,股价3元多?它的酒贬值了?五粮液98年上市后长期地不回头式地下跌不止??

  五粮液非其产品原因,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主要应从其治理结构上找原因;老窖也不例外。

         2.1991-1993年大牛市时的主流股房地产股到后来怎么99%都成为垃圾或退市股?难道它储备的大量土地都不值钱了?

         3.既然土地那么令人着迷式的值钱,那为何世界股市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大市值的地产长牛股?

         4.既然技术进步那么摧毁电子消费类股,那为何索尼成为历史上算绝对长期升幅世界第一的股票??长虹在1997年时不是被众口一词地认定为"中国的索尼"吗?就跟现在一口咬定:地产行业调整后万科一定是最后的胜者一样.呵呵!

  价值投资就是做确定性大的事情。作为消费电子类企业而言,我们不否认索尼的成功,但遍观全球企业史,失败的企业好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