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银行股上涨的三个因素


    投行对银行业普遍比较乐观,并在主要问题上的观点趋于一致:银行股估值低;贷款“量价齐升”将导致利润较大幅地增长;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的资产质量并不严重,并且在短期内不会暴露;加息将成为银行股股价的利好;再融资对股市的压力小于预期。

    个人部分认同以上投行的普遍观点,但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观点有所差异:

 

    1、银行股再融资问题。

    目前各银行已完成的融资及提出的融资方案对市场的压力确实好于预期:向老股东配股,或在A股发行可转债并在港股市场增发H股。而次级债融资对A股市场并无直接影响。但是,工行这样在2009年末资本充足率高达12.3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高于监管要求下限1.36个百分点的银行都要融资,就说明除了刚完成再融资的银行,几乎所有上市银行均有再融资的需求。这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虽然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但不宜看好产融结合补充银行业资本金的前景。中移动几乎是中国唯一的规模非常大,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大规模投资已完成,未来资本支出小的企业。并且中移动入股浦发有发展手机支付的考虑。大量央企大多负有巨额银行债务,未必有大量资金入股银行。如企业以银行贷款入股银行,增加银行的信贷能力,增加对大股东的贷款,将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因此银监会最近刚出新政,禁止产能过剩行业的央企入股银行。

    对农行与光大银行两个尚未IPO的银行,一旦银行股稳中趋涨,就很有可能趁势上市,对市场构成压力。

 

    2、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的不透明性是其运营的一大特色,因此对投行在调研过程中未必得到真实又全面的信息。县级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最大,但投行调研或许以省级平台公司和银行分行为主,顶多到市级。该类贷款高度依赖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样,一旦房地产市场泡沫不能支撑将构成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虽然该类贷款的风险在今年集中暴露的可能性较小,但股市往往对基本面提前做出反应。

 

    3、银行利润的增长。

    银行股利润将普遍较大幅度地增长。但信贷均衡发放的要求降低了月度平均贷款余额的增幅,影响利润的增长。银行普遍融资后,每股收益的增幅将不如净利润的增幅,同时经营杠杆将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下降。

就银行股股价而言,信贷政策的收紧是其上涨最大的压力。

 

    以下是部分投行对银行业和银行股的观点:

 

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在3月23日发布的由朱琰撰写的《银行业2010年2季度投资策略》中提到如下数据与观点:

预计2季度新增贷款在2.1-2.2万亿之间,净息差有望环比继续提升3-5个基点。2季度有可能出现的对称加息利好行业净息差。预计2季度行业盈利环比维持高增长。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质量风险短期内难以集中暴露。投资策略:再融资格局明朗后,净息差反弹成为2季度投资主题。

 

 

国元证券

国元证券在3月22日发布的由喻炜和孙媛撰写的《银行—2010年行业周报(3.15-3.21)》中提到如下数据与观点:

上市银行绝大多数完成再融资,融资压力减弱。加息将成为2010年业绩超预期的催化剂,若年内出现二次加息,则为最佳投资时机。4月和7月为重要的加息时间窗口。

不加息的情况下,银行业2010年业绩超预期的概率不大(24%左右的增长)。一方面因为贷款投放更均衡,重心后移,导致平均余额相对下降;另一方面,09年“贷而未用”贷款高达1.24万亿(官方统计在1万亿左右),加上今年直接融资额的上升,贷款的供需状况并不会因贷款投放量的降低而变紧,因此,银行难以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息差上升幅度有限。房地产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不确定性增大,这部分贷款数额占到银行业存量贷款的10%以上,短期不会影响银行业绩,但会影响银行估值,估值洼地难以顺利填平。

 

 

国金证券

国金证券在3月21日发布的由张英、陈建刚和李伟奇撰写的《银行业报告—业绩预览更新及近期观点》中提到如下数据与观点:

重申对银行股的积极态度,建议提高银行股配置。业绩报告、融资计划明确和实业资金的进入,都将对行业构成短期的催化剂,行业获得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是大概率事件。

略上调上市银行一季度的盈利预测至25%。融资方面中行股权融资将在H股进行,A股的转债融资对中行反而构成利好,建行与工行的融资规模与融资方式虽然没有明确,但也不会低于市场预期。而不论是移动入股浦发还是平安入股深发展,都表现出银行行业目前估值水平对于实业资金的吸引力。

融资平台可能是制约估值最大阻力,随着卖方买方近期的调研,市场对融资平台的认识会更趋客观,恐惧心态会有缓解。融资平台短期,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产生大的负面影响。银行的盈利有保证,估值需要修复。

银行股迎来较好投资窗口:4月份信贷又将重启,流动性预期有所改善;政策处于观察期,1季度信贷能基本控制在全年的30%-33%,银监会调控目标初步达到,不会引发新一轮调控,除了加息并没有什么可预期的政策;宏观经济指标仍然较好。

 

 

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在由余晓宜和沐华撰写的《银行业201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中提到如下数据与观点:

2010年,银行的业绩增长确定性很高,加之行业受益于从紧政策初期,年内业绩同比增长20%-25%较无悬念。年初至今股价走势与业绩预期相背离,流动性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从信心角度看,年初政策预期不明朗及银行业融资的不确定性亦使得资金较为谨慎,风格转换难以实现。2季度开始,预期这样的局面将有望改观。

2季度投资策略:就流动性角度而言,2010年行业难有大的表现机会,但阶段性机会依然存在,二季度或是最好时期。一方面,负面政策的预期已逐渐释放并包含在股价中,多数银行亦公布了好于预期的融资方案,考虑融资摊薄后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依然合理偏低,具备上涨的空间;另一方面,伴随1季报的发布,在部分银行业绩存在超预期可能的背景下,业绩将重新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驱动因素。此外,股指期货及加息预期的提前反应亦可成为股价上涨的催化剂。

 

 

世纪证券

世纪证券在3月25日发布的由俞冲撰写的《银行业2010年2季度投资策略》中提到如下数据与观点:

1-2月基本面回顾:货币供应量拐点凸显,各项指标冲高回落;信贷增速同比回落,结构趋于优化,贷款投向实体化与票据贴现负增长是主要亮点。

2季度展望:

银行“量价齐升”的格局更趋明显;非息收入有望保持良性增长;管理费用率与信用成本继续保持稳定。从去年净息差大幅下滑,到年中以后资本充足率和再融资压力,年底以来以地方融资平台为导火索的资产质量担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景气度趋于上升:货币政策趋紧可能成为贯穿2010年全年的基调,但中短期内看,有限次数的数量型工具运用,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对银行业绩的实质性影响极小,影响的主要是对政策风向标的心理预期。

而加息方面,经济运行周期的历史规律显示,经济从底部回升后的复苏期向温和通胀过渡期,往往是银行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台的一些微调性紧缩政策,如对称加息,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后带来的央票利率上升等,反而能够有利于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