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四十一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读过多遍以后,渐渐地对这一段话的含义初步有了一点了解:

参悟水平高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参悟水平中等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参悟水平低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参悟水平低的人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械,总要到很晚的时候才能建树;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显得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人们观察事物时总会很自然地选择一个参照,如果观察之前耳闻被观察对象或被观察过程乃上佳之对象或上佳之过程,此时观察者自然生成的参照将是上上佳的参照对象或上上佳的参照过程。此时对象的光明就会变得似乎有点暗淡,过程中的前进就会显得似乎在倒退,平坦似乎伴有好多凹凸,崇高似乎未见其上,未见其高。这是一种人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人们在观察对象时,要善于选择参照,最好要有一个相对的绝对参照,为什么不选择绝对参照呢?绝对参照的选择很难,而且事实上的绝对参照也是几乎不存在的。相对的绝对参照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被观察的对象或被观察的过程中,稍一网罗就能获得对象所在的群或过程所在的群,拿这个群中的平均水平作为参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相对中的绝对参照。而后将被观察对象或被观察过程和这个相对的绝对参照相比较,这时就能获得比较客观比较合乎情理的判断。

人们在作出比较同时又在比较中作出判断时,经常会因为选择参照的不当,而做出不当的比较和不当的判断,在表达这种比较和判断时,又选择了非定量的表达:非常好,好,还好;非常差,差,稍差。这些非定量的表达到了听者的耳朵里,就又会根据听者所采用的参照进行定位,这一来最后的认识将会与真实的存在大相迳庭,原来的对象或原来的过程会变得面目全非,和真实相去甚远,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人们在作出比较或作出判断时,应该尽量运用定量的方式来进行,定量方式的比较和判断,是获得最清晰最正确最完美的比较和判断的方法。当然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所选择的参照当然应该是相对的绝对参照的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