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上有个原理是这么说的,当政策作用对象(主要是企业,自然人等)预期相关政策将出台时,这些作用对象将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该政策。而当政策按照原有预期真正出台时,由于预期已经消化,市场反而不会象之前预计的那样作出反应,政策的作用反而被淡化。作为政府方面,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往往在市场预期十分强烈并作好相关准备时暂时停止出台措施并淡化预期,选择恰当的时候另行执行。而这样所起的作用,往往要比前一种情况来得更为有效,合理。
在中国,货币调整也是越来越灵活。从成品油调价到宏观数据公布,从准备金调整到各种重要宏观调控措施,公布时间和调控程度往往不在人们预期之中。另外,每当政策调控预期强烈一次,市场所作出的反应,往往不亚于真正出台的影响。在一轮又一轮“狼来了”的警报声中,政策也起到了未战先屈人之兵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正越来越“聪明”。
有关加息的争论,我想已经从去年一直到今年4月份,仍然没有结束。各种主流经济学家,各种投行基金对此说法颇多,加与不加,什么时候加,加多少,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结果只有一个,没加。但是,不加并不代表没有影响。在此起彼伏的“狼来了”的声音之中,货币政策并没有特别大的转向,但股市期市经历了一次次的大跌。最终中国股市2009年-2010年的涨幅,远远逊色于海外股市。客观来说,正是基于政策调控以及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让庞大的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无处可去,避免了因天量信贷造成的股市期市天价泡沫,起到一部分紧缩作用。
其实,“狼来了”的故事经常发生。
“香港电台下午13时35分报道,中国银行一权威人士间接透露,央行为遏制过快的通胀预期,决定于本周五加息0.27个百分点。”1月20日,这则消息出现在内地及海外等多家网络媒体上。消息传出后,当日沪深股市双双放量暴跌。上证综指连破5日、10日、30日和60日均线,收报3151.85点,跌95.02点,跌幅达2.93%。恒生国企指数也收低2.53%,报12,282.09点。
在2010年这样一种复杂特殊的经济背景下,类似于“狼来了”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多次。除了货真价实的宏观政策调整之外,中国的货币政策正越来越呈现务实的特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