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与股价关系的深度剖析


  成交量是股票市场的原动力,成交量是投资者分析判断市场行情并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种技术分析指标应用时不可或缺的参照。成交量与股票价格、交易时间、投资者意愿、市场人气等诸多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成交量的变化过程就是股票投资者购买股票欲望消长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股票市场人气聚散的过程。

  成交量是反映股市上人气聚散的一面镜子。人气旺盛才可能买卖踊跃,买气高涨,成交量自然放大;成交量也是观察庄家大户动态的有效途径。资金巨大是庄家大户的实质,他们的一切意图都要通过成交来实现。成交量骤增,很可能是庄家在买进卖出。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价格就越涨。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买入者,必然有一个相对应的卖出者,无论在任何价格,都是如此。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说明在这个区域人们有非常大的分歧。因此,仅仅根据成交量,并不能判断价格趋势的变化,至少还要有价格来确认。成交量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可能引起本质变动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个股或大盘在大幅放量之后缩量阴跌,预示着一轮跌势的展开。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00亿和217亿,之后量能再也无法放大,开始横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盘见顶后,大盘明显缩量,6月27日开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 1514点,始于6月27日的此轮跌势共跌去700余点,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

  与此完全相反的实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38亿和213亿,经缩量回落整理后,终于爆发了6·24行情。不可否认,6·24行情的爆发,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6月21日,沪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预示着新一轮涨升即将开始,只不过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强了涨升的爆发力,但也大大缩短了行情的持续时间,急剧放大的成交量和场外资金的蜂拥而入使得资金面难以为继,结果导致了行情的夭折。短短的5个交易日,沪市成交1650多亿,然后大盘缩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创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1311点,此轮跌势共跌去400余点,持续时间超过半年。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下跌初始阶段股指是在创出2002年年内新高1748点之后,当时股指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成交量与股价关系的深度剖析

  一、成交量可以说是股价的动量。一只股票在狂涨之前经常是长期下跌或盘整之后,这样在成交量大幅萎缩,再出现连续的放大或温和递增,而股价上扬。一只底部成交量放大的股票就象在火箭在升空前必须要有充足的燃料一样,必须具有充分的底部动力才能将股价推升到极高的地步。因此,一只狂涨的股票必须在底部出现大的成交量,在上涨的初期成交量必须持续递增、量价配合,主升段之后往往出现价涨量缩的所谓无量狂升的强劲走势。

  从实际的图例可知,一只会大涨的股票必须具备充足的底部动力才得以将股价推高。这里所说的充足的巨量是相对过去的微量而言,也就是说,当一只股票成交量极度萎缩后,再出现连续的大量才能将股价推高。成交量是衡量买气和卖气的工具,它能对股价的走向有所确认,因此,精明的投资人对于底部出现巨大成交量的股票必须跟踪,因为当一只股票的供求关系发生极大变化时,将决定股价的走向,投资者绝对不可以忽略这种变化发生时股价与量的关系,一旦价量配合,介入之后股价将必然如自己预期的那样急速上扬。

  成交量的形态改变将是趋势反转的前兆。个股上涨初期,其成交量与股价的关系是价少量增,而成交量在不断持续放大,股价也随着成交量的放大而扬升;一旦进入强势的主升段时,则可能出现无量狂升的情况;最后末升段的时候,出现量增价跌,量缩价升的背离走势。一旦股价跌破十日均线,则显示强势已经改变,将进入中期整理的阶段。

  因此,当你握有一只强势股的时候,最好是紧紧盯住股价日K线图。在日K线一直保持在十日均线之上,可以一路持有;一旦股价以长印线或盘势跌破十日均线,应立即出货,考虑换股操作。

  盘整完成的股票要特别注意,理由是其机会大于风险。盘整的末期成交量为萎缩,代表抛盘力量的消竭。.基本上,量缩是一种反转信号,量缩才有止跌的可能,下跌走势中,成交量必须逐渐缩小才有反弹的机会。但是,量缩之后还可能再缩,到底何时才是底部呢?只有等到量缩之后又是到量增的那一天才能确认底部。如果此时股价已经站在十日均线之上,就更能确认其涨势已经开始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应重视的角度是量缩之后的量增,只有量增才能反映出供求关系的改变,只有成交量增大才能使该股具有上升的底部动量。

  在盘局的尾段,股价走势具有以下特征: 1: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2:量缩到极点. 3:量缩之后是量增,突然有一天量大增,且盘出中阳线,突破股票盘局,股价站在10日均线之上. 4:成交量持续放大,且收中阳线,加上离开底价三天为原则. 5:突破之后,均线开始转为多头排列,而盘整期间均线是叠合在一起.。

  二、 成交量在骗人东西中的地位,从来就是辅助性的,它不能作为直接决策的依据,很多人认为我们有意冷落成交量指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骗人东西追求的是投机的效率,如果成交量的指标可以提高我们的投机效率,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放在我们的工具箱里呢?相反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效率我们又何必应用它呢?

  请看,这是成交量的表现,价格在跌到1311点时的表现,在它的前一日,成交和价格创出了新的低点,次日价格继续创新低的时候,成交却有所回升,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大盘出现了转折呢?如果这个特征代表了大盘的一个主要转折特征,那么请看图二却给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表述,这里价格创了新低成交并没有回升。相反当价格继续向上的时候成交却进一步萎缩,直到价格穿越了传统形态W底的颈线,成交才出现快速放大。

  成交量具有先天的滞后性,不要相信量在价先的聒噪。必须明确一点,成交量是价格的“衍生物”,市场资金是对价格的追捧――竞买或者竞卖形成了价格的波动,而不是对成交量的追捧,因此,成交量首要的功效在于甄别市场的容量,和市场的流动性。除此以外,它对一些拐点的有效性的验证存在一些功效,但是这种功效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加以确定。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带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但是乐观前面要加上谨慎二字。

  在一个拐点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拐点的基准日,倾向于成交量萎缩。我们通过对10年来一些重要的大盘的转折点的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其概率在80%以上。

  这种情况说明当拐点降临的时候,市场人气是极端低迷的,市场中大多数的人心怀绞痛,他们在这个时刻对市场形成了一致性的看法,这种悲观情绪在肆意的蔓延,在不断地打击着每一个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被动性“拒绝交易”,这就是成交低迷的原因。但是一旦市场出现了转机,人们的眼球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没有准备的人会吃惊,会关注,会等等看。经验丰富的人,会立刻介入,而职业交易人则会全仓而动。这样价格便会持续上升,直到观望的人介入全仓者退出,而留在图表上的则是放大的成交量和远离拐点的价格。

  三、股市中长说“量在价先”什么都会骗人,唯有成交量不会骗人。但笔者以为低迷的成交量才不会骗人,尤其是“地量见地价”是较为真实的。但为什么在股市中运用确有偏差呢?主要是其忽略了成交量的质变标准,笔者的经验是,只有成交量放出,确认前期是地量,方才确认地价的成立。成交量的改变将是趋势反转的前兆。基本上我们应重视的观察角度是量缩之后的量增,只有量增才反应出股票供求关系改变,只有成交量增大才可能使该股有上升的底部动量。而此时股价也处在盘局的末端,其股价走势具有以下特征:

  (1)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2)量缩到极点。

  (3)量缩之后量增,突然有一天量大增,且盘出中阳线,突破股票盘局,股价站在10日均线之上。

  (4)成交持续放大,且收阳线,加上离开底价三天为原则。

  (5)突破之后,均线开始转为多头排列。而盘整期均线叠合在一起。

  但在实际使用中,投资者又遇到了放量之后的缩量、股价持续调整的情况。由于日线图表上容易产生骗线,笔者常运用周线成交量及月线成交量。许多投资者害怕错过底部介入时机,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底部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在周月线图表上确认股票的地价地量时介入,仍有较为丰厚的利润。

  (以上内容来源于《世界经理人网》http://my.icxo.com/html/30/253330-1291014.html

  一般地,成交量与股价的关系体现为下面两种情况:

  量价同向:即股价与成交量变化方向相同。股价上升,成交量也相伴而升,是市场继续看好的表现;股价下跌,成交量随之而减,说明卖方对后市看好,持仓惜售,转势反弹仍大有希望。

  量价背离:即股价与成交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股价上升而成交量减少或持平,说明股价的升势得不到成交量的支撑,这种升势难于维持;股价下跌但成交量上升,是后市低迷的前兆,说明投资者惟恐大祸降临而抛售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