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短寿的建筑仅30年与数亿垃圾之我思


  【新闻背景】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新闻点评】“楼脆脆”、“雷倒楼”……2009年成了建筑质量灾害暴发最频繁的一年。一起接一起的建筑事故折射了当前建筑施工单位逐利的本性,暴露了其对生命的严重不负责任,这些建筑事故不仅对建筑企业甚至是整个建筑行业“公信力”的伤害起到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而且建筑事故后的重建又会耗费大力人力、物力,对资源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小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监理人员的监督责任理应体现在建筑的各个环节上,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涉及到工程的各个方面,对于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来说,自己的职责没有尽到,或者说相关企业的“诚信”问题缺失是导致诸多工程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房价高几乎一直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要耗掉世界百分之四十的水泥、钢材,铁矿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产这么多水泥、钢材,要多少能源,目前,中国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偏重于传统节能减排、太阳能利用、新能源开发等,这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思路过于窄小,不利于低碳城市、低碳经济深入健康发展。笔者觉得发展低碳经济不如从实实在在的东西做起,从关系我们生命安全的建筑做起,从人们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做起,我们的低碳生活才能得以实现。

  “高房价不等于高质量”。回顾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当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甚至飙升的时候,质量安全等问题往往也开始多发。虚无缥缈的楼市,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来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像关注房价一样关注房屋质量。如何消除房屋质量安全隐忧,让百姓住上放心房?恐怕最需要的是将现有的一些政策制度,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真正构建一个长效的“制度防护网”才是关注民生、关系民生的当务之急;如何消除不必要建筑垃圾,让百姓生活在清洁的空气中?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真正从环保、节能减排方面加大惩治力度,真正构建一个长效的“环保防护网”,才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建筑质量面临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