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生:城乡一体化是关键


胡俊生:城乡一体化是关键

                       记者 张敏洁

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延安大学副校长胡俊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最大的亮点则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重大改善,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路网布局更趋合理,而以公路和铁路为主的路网建设更是为西部地区与外界的沟通障碍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另外,西部地区也通过持续了多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谈及西部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时,胡俊生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在快速发展的10年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胡俊生说,在这10年间,西部12个省市有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如四川、内蒙、宁夏的发展。有的则依然十分落后,而且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并没有多大改善,如贵州、云南,甚至包括陕西的一部分地区等。

而造成这些落后状况的原因除了投资因素之外,最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层次很低,尚处于初级阶段,而由此也引发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目前,退耕还林大有成效,但覆盖面还不够大,巩固已有成果还需持续性努力。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国家与地方、群众利益分成不当,国家拿得太多,完全不照顾地方及当地群众利益,政策需要调整,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发无不如此。

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土地纠纷不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转移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问题较多,需进行专题调研,制订方案。

另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也存在着目标指向及政策导向上的某些矛盾冲突,值得认真研究。因此,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应是西部开发未来10年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和任务。

胡俊生表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迅速走向衰落,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现行教育政策、经费投入却忽视了这样的现实,隐忧甚多,而最近媒体做的一个乡村教育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问题,鉴于西部地区工业(如乡镇企业、县办企业)底子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能力有限,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必须从长计议为他们寻找出路。

而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学者,胡俊生认为,西部地区必须从根本上再用10年时间努力改善西部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把恢复生态继续作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根本点抓下去。

面对西部地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开发,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开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开发的层面。而针对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顺乎民意,以主动积极的姿态稳步推进农村教育的城镇化。政府可按照遵从民意、政府引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原则,以县为单位把教育资源逐步向城镇和县城集中,集中财力,修建县一级的教育园区。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初中县城化”,“农村小学乡镇化”;长远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而胡本人也正承担着2个相关的课题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

而胡俊生也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表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基础教育投入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并且应坚决纠正以往的乱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规划,集中使用。而且今后的主要投向是对扩大县城中学等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解决“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中学吃不了”的难题。

另外,基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继续源源不断的向城镇流动的现实,继“民工流”之后必将会出现“学生流”,继中学生之后是乡下的小学生也开始向县城学校流动,政府应考虑规划扩大县城小学,幼儿园的供给,以满足其需要。

还有,就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对新农村政策反思,适时进行调整。而基于目前农村逐渐走向衰落的实际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趋势,因此,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对此,胡俊生建议,政府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思路,以便使新农村建设(就地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转移建设)这两项大的政策在目标指向与具体方法措施上的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到底是让村庄成为历史还是让村庄成为面目一新的新村庄,这需要决策者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