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傍晚,我们一行坐着开往目的地的中巴车,穿越一片片干涸的红土坝子,绕过一座座树木看似干枯致死的山岭,来到水声潺潺的,眼前豁然开朗的一大片梯田之上。这里是曲靖市受旱灾影响相对较小的地方,但村里的老乡告诉我,从去年6月份,这里就没怎么好好下过雨了。


中巴车过了桥停在了几棵大树下面,这几棵大树应该是有一把年纪了,有一种被“盖”的感觉——像是一种榕树。一不留神,被苍劲的枝干上一团耀眼的色彩所吸引,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寄生的兰花正在怒放。远处的大山上,有着一座座延绵的小山包,和印象中别的大山都不相同。



曾经以为,过多于行走在乡村,过多于问题眼光看事物,已经慢慢磨灭了我对一个地方的敏感了。不过这里入耳不绝的鸟鸣,缠绵不断的地汩汩流水,还是唤醒了我心底对大自然的热情。我不觉得深吸一口气,不再因为心疼而摒住呼吸。这个南盘江上,难得一见的高原明珠(来自对本地的介绍),真的不愧是一块风水宝地。尽管当地的九个龙潭都干枯了不少,尽管在远离主水道的地方,仍然有旱魃在肆虐,如果稻飞虱不会造成大的损失,这里的稻谷在今年还是渴望能丰收。



这里的人都是壮族,但是只有那些奶奶才穿着有壮族特征的衣服,所见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如果不开口说壮话,很难看的出是什么民族,就算他们背着当地手工缝制的包包。这里的人个个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但是由于外界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壮族的文化和壮族的文字,甚至壮族的语言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当地的壮话和南部的壮话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对自己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近几年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在家乡的女人慢慢成为农业劳作的主力,年轻夫妇都出外的,孩子就留给了年迈的父母。这也确实是很多农村普遍的问题,目前关注农村问题的政府或是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希望办法会比问题多。



这样的村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村里的年轻领导想要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村里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也都是以80后为主,他们的想法比较潮,充满了活力和朝气。学校在重大节日和活动的时候都不忘强调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让孩子继承祖先的智慧和灵魂。这是我进来已久看到的一丝希望,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看到真相,但我希望是。


我期待着,5年或者10年之后,这里的美景更美,环境更好,人们可以生活得富足而具有自己特别的韵味。就像这龙潭一样,就算在旱季里水流变细,水变浅,它一样比不毛之地美得多。当然如果您比较中意欣赏不毛之地除外。其实说到底,人的生存不就靠这些被我们认为可以摆布的东西,可是自然会告诉你,你在摆布自己的命运。人们对自然形成已久的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让我想到《阿凡达》,有些人眼里只能看到钱,而并非真正的财富。
28日清晨,我们要离开了这个地方。经历了晚上的冷冻和中午的曝晒——冰火两重天,雾气很重,能见度不过10米见外。当我们坐上中巴,车子行至半山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住的是云里人家——我称之为神仙住的地方。日头升起,村庄才从棉堆一样的白云中若隐若现。再见!黑耳,我希望能回来再睹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