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当前系统性经济风险
——面对当前,预演危机的爆发,着手应对
老夏
我对Derek Scisso的《经济奇迹多有瑕疵》存有适度保留,尽管作者是以合理性怀疑的表达与推论方式来表达他的担忧的。除了该作者的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可疑背景之外,实在挑不出其它的原则问题来非议其主要观点。但是,作者所列举的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银行系统的令人惊异的放贷增量与空前的绝对数量、GDP增量已拉动不了就业率的上升以及商业地产在爆炸性增长的信贷的推动之下所形成的高房价已面临了史无前例的泡沫破灭之危险却是明摆着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经济自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以来,迄今,我们已面临了以下必然的遭遇:
1、银行放贷增量无力再增而必将回落。
2、流动性严重过盛,通胀阴霾已临近,爆发通胀已不可避免,现在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推迟、如何减弱与如何控制。
3、房地产业泡沫已达崩溃区域,平稳房价已无可能,因债台高筑而已达恐怖的公共金融风险必将使得暴涨暴跌的投机与整治逻辑占据主导。现在的问题更将是如何推迟、如何减弱与如何控制。
4、总体性金融风险剧增,房价与CPI以及PPI均失去可控的弹性;通胀促其全面涨价,但金融风险又已达临界区间上限;事态只能在以全面而失控的通胀发飙加上金融风险进入失控性累加的噩梦为一种选择与硬性控制信贷和价格指数所指的事态为另一种选择的两者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目前看来选择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5、中国经济下一步被迫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所有可控的经济要素几乎已用到尽头;除了有区别、可掌握、适度控制之下的强硬打压信贷、价格以及流动性肆虐的所有经济领域已别无它法。
6、我们面临的经济局面已极其严峻,问题绝不止于高房价、信贷规模过大以及通胀预期。我们真正已面对了的挑战是超量放贷所形成的巨额金融资产几乎难以避免的贬值损失以及相关社会财富在不得以的止损性控制之下的残酷蒸发。
7、在即将来临的经济过山车的倒悬时刻里,社会经济结构已以危机预期的形式走入大变革前的临界路口。原有的巨额外向产能将加速贬值,社会公共财富的急剧蒸发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与预先的准备。
8、今天,中央政府已经开始的对高房价的消费控制就是为了在危机来临前尽量减少损失,但金融风险的预控制还做得没完全到位。开发项目贷款的项目资本金比率还应大幅提高以达50%以上、地方政府的一级土地开发储备贷款的风险控制与数量控制方式更应适应金融资产的风险控制。
9、严防钢铁、建材以及基建用工业品生产领域里的贷款失控,等待商业地产价格下调和用量回落以后再适度放松控制。
10、利用经济调整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关停并转相关高耗低效行业产能的有序计划应当赶紧进行战略规划,届时将不失时机地推出相应的调整程序并保持必要的力度。
必要的预见与前瞻是尽力避免无法回旋之困境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我们不必再纠缠于事态前景的理论性猜想并深陷在委决不下的耽搁之中。其实,推之到底就是做好一切最坏可能的系统性准备并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和采取预备程序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老夏
2010.4.28
附文:
经济奇迹多有瑕疵
作者:德里克·史剑道(Derek Scisso)
先来看两个国家。第一个国家每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然后降至8.7%;两年间,扣除通胀因素消费增长高于16%;失业率稳定在很低的水平。
第二个国家在几个月内失业人数至少达到2000万;尽管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依然实施了总额相当于GDP的13%的经济刺激政策;通缩情况与日本最坏时相当。
这两个国家都是2009年的中国。
再来看另外两个国家。第一个国家有高达9.6%的实际GDP增长率,在国有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下,该国下一年的信贷净增长32%。
第二个国家有着7.6%的稳定实际GDP增长率,也是国有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该国下一年的信贷增长是6%。
这里说的第一个国家是2008年至2009年的中国,第二个是1999年至2000年的中国。
中国国家统计局称,从GDP、消费到就业,一切皆大欢喜。如果经济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即便按十年前确立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政策仍难以全面理解。即使中央政府大部分的政策选择是正确的,有瑕疵的统计数据仍令人生疑。
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经济的确搞得不错。然而在此情况下,过度的刺激政策便成了一种嘲讽:决策者对银行疯狂贷款的要求已导致流动性过剩,商业地产价格飙涨,经济失衡更为严重。
不管中国官方数据如何漂亮,刺激政策的美国版本已以失败告终,中国版本亦不乐观。
失真的数据?
中国公布的许多经济数据无法正常使用。城镇失业率就是个例子,由于排除了大部分劳动力,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始终维持在5%以下。
即便是中国官方智库也认为城镇失业率至少低估了2倍,总失业率至少低估了3倍。然而在中国,非经济因素的考虑似乎大过事实描述,失业率问题最终仍以官方说法为主。
价格方面,销售量和销售价值(数量乘以通胀率)经常与公布的通胀率数据有很大冲突。去年,由官方销售数据推算出的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是官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3倍。这种情况在汽车和其他主要消费市场中屡见不鲜。
衡量价格水平最广泛使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及将名义GDP转化为实际GDP的平减指数。但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一致关系。这表明要么官方GDP数据不准确,要么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率不准确。
在中国,任何与消费者相关的统计多少存在一定问题。这种错误统计导致了很荒谬的数据现象。从2001年到2009年,零售销售和个人储蓄的增长都远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换言之,在这九年间,中国家庭花钱和存钱的速度都快于赚钱速度,很不可思议!其实,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零售额统计的不是完全真实、准确的消费者支出。
GDP的统计也是如此,其构成要素——零售销售、固定投资、贸易顺差和政府预算,四者之和会高于GDP值,但实际GDP的增速不知为什么又远低于各构成要素的增速。
错位的政策?
2008年,中国公布的GDP增长率为9%,修正GDP增长率达9.6%;在GDP增长率再次飙升前,2008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曾掉到7%以下,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率勉强保持在6%以上。
但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政策却表现得颇为恐慌。除了4万亿元财政刺激政策,去年银行信贷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32%,而国有银行新增贷款达到了1.4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GDP的30%。在近几周内,决策者强调将继续维持类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与上面提及的GDP增长率数据相比,决策者的反应也有些奇怪:目前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对的是统计数据中未曾反映出的紧急情况,过度的财政刺激可能已成为一种常态。
或者,政府过度的政策反应是由就业推动的。在2009年初,中国媒体曾报道,排除城市常住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失业,因为城里没有新的工作可做而返乡的农民工人数高达2000万。这种情况出现在半年内GDP增长率约为6.5%的背景下,所以,如果GDP增长跌破7%,必然造成大量失业,那么政府这种过度的反应就变得合情合理。
这也许同样意味着中国经济战略的不够成功。中国部分官员多年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7%的经济增长是就业市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经济增长达不到接近7%的水平,就会出现更大规模的失业。就这点可以得出的一个推论或许是,中国的增长模式已不太利于就业增长。
如果是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过度财政刺激的趋势了。就业市场变得对信贷和其他政府政策越来越不敏感,这迫使政府更快地增加开支。
无论是就这些基本数字还是其背后的经济事实而言,中国现状亟须改变:如果中国的经济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其政策就是把自己往悬崖上逼——不断推动实际GDP增长,使其接近10%,但在创造就业方面贡献不足,这样的努力是不可持续的。
危险的泡沫?
关于主要经济部门的扩张是否不可持续,是否出现中国特色的泡沫,有很大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有误。另一种观点认为,像中国这种混合经济体中的泡沫与市场经济体中的泡沫不同,所以即使中国经济的泡沫有一天破灭了,中国可能也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金融危机。最后一种观点是,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些根本性缺陷。
中国国务院2003年开始呼吁消费和投资的重新平衡,然而现在失衡却更严重:投资比重远超任何市场经济的先例。
银行业和房地产业同样存在不少问题。2005年银行信贷增长慢于实际GDP增长,从那时起,GDP始终保持高增长,但其增长所需的信贷却越来越多。典型的情况是,在经济过热的后半期,总要对银行系统急剧收紧银根。
房地产业可能更糟。2009年的商业地产增量几乎相当于GDP增量的90%,没有房地产业,中国经济就会呈现政府担心的种种更坏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流动性容易泛滥。不过这仍是很危险的,因为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势头终将停止,从个人到最大的国有银行,所有投资者都将面临巨额亏损,紧接着的股市疲软会雪上加霜。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历将不同于20年前日本经济的遭遇,也不同于去年美国的状况,尤其是在其官方经济数据因各种因素而调整后。流动性驱动的繁荣总是伴随着泡沫的积累及破灭,虽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面看来皆大欢喜,但根源于内部的问题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坎坷的未来。
作者为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亚洲经济政策研究员
来源:《财经》杂志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