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多次说,广州在1995年至2005年间,商贸流通业被严重边缘化,各类商业业态在全国的地位急速下滑,错失了十年商机。而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城市借助“商贸兴市”战略纷纷崛起,以大市场、大商场为重点,在商贸流通业领域的发展风生水起。相比之下,广州真有点“沦落”的意味。不过,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广州各界对商贸流通业重新燃起了巨大的激情,对其他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而且战略上已经明确提出打造要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商业大都市。至此,我过去对广州沦为国内二流商业城市的忧虑已经过时。下文是较早由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的一些想法,现在才发表,而且只是发表一点点。虽已事过境迁,但转登于此,以明曾经之担忧。原标题为:穗恐沦为二流商业城市,发表于该报2010年4月19日。
尽管广州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大陆商业时尚的发源地,但是到现在这些辉煌已经不再。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直言,广东商贸服务业发展停滞不前,长期滞后于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广州现行的体制和政策导致的。
王先庆称,广州商业滞后的根本原因是过去三十年的工业化浪潮中「重工业,轻流通」,不重视流通业,尤其忽视商贸、酒店、旅游、餐饮、物流等最基础的服务业。相关政府只注重钢铁等生产加工企业,不加大对流通企业的投入。因为有这样的定位,使得政府的机构设置、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资源都偏向了制造业。广州将自己定位于山水之都、文化之都,但却没有提到自己最具城市特色和个性的一面,即「商业之都」。
“轻商”政策局限品牌发展
由于缺乏规划,广州的商业体系更是搞得「不伦不类」,导致目前广州的不少商业设施没有远见,实际上都是一些房地产项目,不仅空间狭小,也缺乏商业配套,比如停车等设施,甚至有些商业项目还是临时建筑,随时都可能拆掉,白白浪费掉商业资源。王先庆认为,正是由于「重工业,轻流通」,导致政府和企业普遍不能真正理解「品牌」的实质和价值,将「品牌」狭隘地局限于生产过程和企业的产品营销环节,而不是基于流通过程和卖场终端的市场价值提升,而产品和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广州错过大陆第二轮商贸发展的最好时期。他甚至认为,广州如不对商业发展思路进行战略调整,则将丧失借助流通链整合而领导大陆流通业变革的大好时机,进而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变成二流的商业城市和二流的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