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30多年过去,或许这仅为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瞬间,但却正因为这30年,我国渐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在1978年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的“改革开放”精神指引下,国内钢铁流通业也毫无例外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
“可以说,那时候国内钢材的属性就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多年在机电加工行业从事物资供应工作的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的发展,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有计划商品经济,双轨制(计划内分配、计划外开放)到钢材成为商品,进入钢材市场进行交易买卖,这正是标志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确立。
据1997年正式进入钢材市场工作的陶永根介绍,在2000年前后,当时上海钢办统计,仅上海有形钢材市场已多达十几个,经销钢材流通商已达数千户;到2006年左右,上海有形钢市已达60余家,交易模式由起先的“票据式”转向“现货式”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以上海“大柏树”交易区为龙头,集钢材流、加工配送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钢材市场体系。
不论是综合性、专业化钢铁市场还是加工配送中心,“那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及上海东部”陶永根激动地谈道,之后一时期,业内形成了“中国钢市看上海,上海钢市看宝山(虹口、杨浦区),宝山钢市看大柏树”。统计数据显示,“大柏树”钢材年交易量达到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大柏树”已经成为业内有名钢材现货交易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在钢材市场发展的同时,一批民营钢材贸易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脱颖而出,成为钢材市场的主力军。
当然,这一点在陶永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2004年,陶永根有幸应邀到沪上一个大型钢材贸易公司工作,短短几十年,便先后在上海成立公司总部,在市内相应钢市内设有分销点,外地设驻分公司,并在宝山区建立自己的钢材储存室内库,完成进口硅钢片“纵切分条、横切开平”加工设备。
钢材贸易从国内做到国外,贸易量不断稳步上升,员工队伍由开始几个人发展到数十人,进货渠道从“搬砖头”发展到钢厂代理商……“这些都是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利好政策”现今已为上海神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中心经理的陶永根表示。
显而易见,伴着市场经济机制的进一步成熟,当前国内钢铁行业已完全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而且,钢铁生产企业、钢贸流通商、终端用户在产业供应链上也已逐步形成“互利互惠”、“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国内钢材属性真正实现了由“产品”到“商品”的这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