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统


  凌统(189-237)字公绩,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三国志》史记:合肥之战,凌统率300亲兵,从重围救出孙权,300将士尽战死,凌统也被创。孙权令凌统屯兵余杭。统在余杭拜访长者,尊老爱幼,受到将士的敬爱,有国士之风。史志载:古余杭的地域在钱塘江以北到吴江一带。
嘉兴南湖的东南面有一条“凌公塘”,凌公塘附近有一个凌公塘村,该村附近有“鸟船村” (1982年凌公塘村拆迁)。该村凌姓老人述,他们是凌统后人,其中有一支在秀水(新塍)有凌家堂(厅)。凌家堂清代有两位画家凌云汉、凌哲,所著《艺林悼友录》(现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濮川所闻记》(现收藏于嘉兴图书馆)。
现笔者收藏有凌哲遗画一幅,“屯兵引水图”(附图片,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凌统亡故后孙权又令陆逊屯兵嘉兴一带。后人将凌统率军民所开掘的塘河叫做凌公塘。凌公塘有明显的人工开掘痕迹,凌公塘南面的马家浜出土的古陶瓷罐内藏炭化的稻谷,经考证有2000年历史。
《三国志》载:凌统,余杭鸬鸟村人,笔者认为凌统应是嘉兴凌公塘一带的人。(作者朱英,现居杭州,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凌统
字:公绩

时间:189—237(49岁)
籍贯: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
官职:偏将军
家庭成员
父:凌操
子:凌烈、凌封
[编辑本段]
简明历史传记

凌统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
[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陈寿:①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②统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编辑本段]
三国志·凌统传

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馀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於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於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於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又从破皖,拜荡寇中郎将,领沛相。与吕蒙等西取三郡,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 时有荐同郡盛暹於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於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后烈有罪免,封复袭爵领兵。
[编辑本段]
忠臣良将·国士之风
凌统,字公绩,是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在三国风云人物里面,他的名字不是非常响亮。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远影响,很少会有人对他感兴趣。即使是在不被人重视的东吴,他的名声也远远不及孙策、周瑜、陆逊等人。尽管如此,作为东吴一员大将,他始终都在为东吴奉献自己该奉献的,不失为一代忠臣良将......
凌统的父亲凌操也是一员猛将。据三国志记载:“(凌)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从这里能够看出,凌操曾为孙策江东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孙权即位,凌操也因此在孙权部下从事。公元203年,凌操跟随孙权征讨黄祖,凌操任破贼校尉,表现抢眼,捷足先登,大破黄祖的先锋部队,黄祖战败狼狈逃窜。但凌操不肯放过,率队驾着轻舟追过去。凌操固然勇猛,但他犯了和孙坚、孙策一样轻率的毛病。黄祖部将甘宁在撤退中冷静地向凌操射出一箭,凌操中箭当即身亡。此次征讨,因为期间东吴内部山越再次叛乱,孙权不得不率军撤回,虽然孙权表面上获得大胜,但没有攻陷黄祖的城池,而且又损失了大将凌操,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这是非常可惜的。那一年,凌统才15岁。
不过,都说虎父无犬子,凌统虽然年纪尚小,但他习传了凌操勇猛的作战风格,相传凌操的遗体就是凌统奋力抢回来的。而在其他方面,年纪轻轻的凌统也表现的让大家相当满意,他作风硬朗,果敢刚毅,大家对他都很放心,所以就向孙权推荐凌统,而孙权对已故将领的后代也是相当宠爱,正因为凌操为国牺牲,就让凌统接手他父亲的原班人马,任别部司马、破贼都尉。
凌统上任不久就出了乱子,竟然把同事陈勤给咔嚓了。话说凌统随孙权攻打山贼,当时孙权在攻破保屯处的山贼后先行班师,留下凌统与都督张异等部队将麻屯的一万多山贼包围,待机向山贼发动进攻。就在包围阶段的一次酒会上,都督陈勤因为喝酒这点小事与凌统发生了冲突,陈勤为人好强,而且脾气也不好,为了督祭酒,就随意欺负在座的人,而且给人罚酒也不按规矩来。凌统看不惯了,跟陈勤当面顶撞起来,把陈勤惹得有点狗急跳墙了。陈勤估计也是土匪习气浓厚,睚眦之怨必报,于是就辱骂起凌统来,而且越骂越起劲,连凌统死去的父亲凌操也跟着一块骂了。古代人最重孝字,面对陈勤的侮辱,凌统只能是“流涕不答”。毕竟大家都是同事,他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接下来他都没有和陈勤争吵,这就很难得可贵,当时他和陈勤是同僚关系,不是上与下的关系,他不与陈勤相争是因为他的度量。可是肚量再大,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酒会结束后,在回营的路上陈勤依然是喋喋不休,还在一个劲地侮辱凌统,这下凌统终于是忍无可忍了,拔出刀来就像陈勤砍去,陈勤猝不及防,被砍成重伤,几天后就不治而亡了。但事发之后,凌统也很懊悔,到攻打山贼的时候凌统对部下说:“这次要是不战死,就无以向主公谢罪。”于是他身先士卒,率领部对向敌人猛攻,很快就大破敌军,很幸运,凌统没有战死。接下来,各路兵马乘胜进兵,彻底打败了山贼。班师回去后,凌统自知罪责难免,就自己进了军法处等候处置。不过孙权知道凌统果敢刚毅,况且国家又缺凌统这样的人才,而且更是功臣的后代,就赦免了他,凌统得以将功赎罪。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第三次征讨黄祖(之前黄祖部将甘宁因不受重用,前来投奔孙权并向孙权献上良策,孙权下定决心讨伐),凌统担任先锋,和关系最密切的几十个健儿乘坐一条船前进,离孙权的主力部队起码有几十里远。战斗进行得很激烈,黄祖领军将两艘蒙冲船(大战船)夹首于沔口,用粗大的棕榈绳栓上大石头坠在江中,船上有一千多名士兵,弓弩手一齐射箭抵御,射出的箭就像下雨一样,孙权军队没法前进。当时,凌统随同另一名先锋大将董袭,两人各带一百名敢死队,每人都穿上双层皮甲,乘船冒着箭雨向敌人的蒙冲船冲过去,董袭亲自砍断了敌船的棕榈绳,敌船没得固定了,在江面上飘飘荡荡。凌统和董袭趁机发动猛攻,行进到右江,凌统奋起发力,斩杀了黄祖的将领张硕,并且将张硕全船的人俘虏。然后回来向孙权报告,接着孙权大军加速前进,先锋吕蒙大败黄祖水军,并斩杀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黄祖再也扛不住了,便打开城门逃跑,结果被孙权部下骑兵冯则追上并枭首。凌统率先攻占了黄祖的城池,这次征讨,孙权军大获全胜,凌统被孙权封为承烈都尉。而且还看得出,凌统的作战风格简直就和他老子是一个样。
江夏之战结束后,甘宁因献策有功,更加受到孙权重用。因为甘宁曾射死了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一直对甘宁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杀了他,甘宁也因此常常回避凌统,尽量避免和他见面。孙权也多次劝告凌统,要以大局为重,不要与甘宁结仇。但是后来有一次,甘宁、凌统等人在吕蒙那里小聚,席间凌统喝多了,头脑热起来后,又想到要为父亲报仇,就起身舞刀说要为大伙儿“助兴”,甘宁当然知道凌统想做什么了,于是也起身舞起双戟,跟凌统“对练”起来。吕蒙见他二人有相斗之意,怕到时候弄出事,就操刀挟盾挡在中间将二人分开,一场潜在的冲突得以平息。事后,孙权也知道要让凌统忘却仇恨是不太可能了,但是甘宁也是自己的爱将,于是就让甘宁率兵改驻其他地方,以避开凌统。
同年,曹操南下荆州,凌统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曹操狼狈逃回北方。之后在南郡攻打曹仁,甘宁夺取夷陵后被曹仁围困,形势危急,凌统替周瑜驻守后方,周瑜得以同吕蒙等率兵解救甘宁(东吴上下大都知道凌统与甘宁不和,如果让凌统去他肯定不乐意了,所以吕蒙就推荐凌统替周瑜镇守后方)。经过艰苦的奋战,曹仁终于被逼走,东吴占领南郡。
后来,凌统一路立功。公元214年随孙权攻克皖城,战后升为荡寇中郎将,兼任沛国行政长官。后孙权与刘备因荆州利益发生矛盾,凌统跟随吕蒙等向西取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刘矛盾缓和后,凌统从益阳返回。次年(公元215年)跟随随孙权攻打合肥。不料战事不利,起初被张辽800人突袭(因为这次突袭被很多人以为张辽800大破孙权10万,但事实的细节并非如此),丧失锐气,之后半个月攻城,张辽、乐进带领合肥7000守军顽强抵抗,孙权攻城不力,此时军中又瘟疫流行,孙权不得不宣布撤军。然而撤退的时候出了乱子,大部队撤走后,只有吕蒙、蒋钦、凌统、甘宁以及亲兵一千多人跟随孙权驻在逍遥津北。不料被张辽看出破绽,孙权现在在逍遥津北的部队是孤军,就乘机率步骑数千人发动袭击,东吴军队猝不及防,孙权得力爱将陈武力战而死。甘宁、吕蒙、凌统等奋力抵挡,与曹军展开死战(仇恨也过去了十多年,甘、凌二人也能一同作战了,要是再念私怨可就误事了)。当时凌统率亲兵300 人掩护孙权撤退,为孙权的撤退赢得时间。凌统奋力拼杀,手刃数十人后,护送孙权成功撤退,此时手下300亲兵已全部战死,凌统自己也受了很多处创伤,便且杀且退,当时是桥断路绝,幸好凌统水性好就潜水而回。孙权在船上,看到凌统在水里而且还活着,又惊又喜,下令手下把他捞上来,在他的创口敷了药,给他换上干的衣服。当凌统悲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侍卫们无人生还时,孙权一边用袖子为凌统擦眼泪,一边安慰凌统说:“公绩啊,死去的人永远也不能复生了,但只要有你在,还用担心会没有人吗?”由此可见凌统在孙权心中的地位!此后孙权拜凌统为偏将军,加倍拨配兵马。
凌统虽然身在军旅,却依然能够亲近并接纳贤人,而且轻视钱财,重视道义,很有国士的风度。当时有人推荐凌统的一位同乡叫盛暹的给孙权,说此人人格高尚,节操比凌统还好。孙权说:“只要他能像凌统那样就不错了。”后来,孙权召见了盛暹。晚上,盛暹去了凌统那里,当时凌统已经睡了,听说盛暹来了,便马上穿好衣服出门迎接,牵着盛暹的手一起进入房内。凌统就是这样尊重贤人的。
东吴内部山越频繁暴动,而且非常难以制服他们,这很是让孙权头疼。凌统于是向孙权纳谏,说山里的人大多都强悍而且蛮横,可以使用施恩威、利诱的办法让他们归顺。孙权于是派凌统到东部各县去招募并征讨。又命令所属各城,凡是凌统需用的物资,都可以先供给再报告。凌统一向爱护士兵,士兵们都很仰慕他。这次招募,得到精兵一万多人。凌统经过家乡余杭县,步行进入官府,见了官员便执版三拜,态度恭敬,礼节也很周到。对待亲戚和朋友们依然像以前那样,感情更加浓厚了。
很可惜,凌统办完了事情,正准备离开老家回去向孙权复命的时候,突然患病了,毕竟两年前在逍遥津的那次拼杀,身体上留下了累累伤痕,加上那个时代的江南瘟疫横行,谁也无法挽回凌统的生命了。不久,凌统去世,年仅29岁(《三国志·吴书·凌统传》说是49岁病故,但经多方推敲,认为不实)。如此一个优秀的将领英年早逝,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孙权当时正在睡觉,一听到凌统去世的消息,倒吸了一口凉气,惊得马上坐了起来。顿时,孙权泪流满面,悲伤得难以自抑,为此连续几天吃不下饭,一想到凌统就伤心落泪。之后命令张承(张昭之子)为凌统撰写铭诔,以表示哀悼......
凌统去世后留下了2个儿子,长子凌烈、次子凌封,都才只有几岁。孙权对凌统的遗子真是宠爱有加,把他们都收养在宫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每次有宾客来进见孙权的时候,就把那两个孩子叫过来对他们说:“嘿!看到了吗?这都是我的虎子啊。”等凌统的儿子到了差不多8、9岁的时候,孙权给他们找来了老师葛光,教他们读书,每隔十天让他们骑一回马。又追念凌统的功勋,孙权封凌烈为亭侯,把凌统带过的士兵也交还给凌烈。可惜后来凌烈因为犯罪被免官,改由凌封接替(凌烈)爵位继续领兵。
凌统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跟随孙权四处征战,的确创造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迹,在《三国志》里,他能和程普、黄盖、甘宁等名将并列一传当之无愧...... 前列腺炎 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