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进入2010年代,也就是21世纪20年代。作为杂志的编者和受众,我们有必要总结和分析目前的专业媒体编辑出版现状,并展望和计划未来十年内专业汽车媒体的发展趋势。认真思考一下在这个十年中,我们将提供和阅读什么样的专业汽车杂志,什么样的专业汽车杂志才能引领这个时代的汽车阅读。
作为专业汽车杂志的制造者,我们目前面临三大压力。
首先是来自网络的冲击。这个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根本看不到发展尽头的无形网络,对世界的主宰力量越来越强,原来杂志传递信息的作用已被它取代,甚至原来只有杂志才会做的试车报告,在网络上也铺天盖地,不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厂家托写的,反正每个车型专题下都跟了一长串。网上刊登图片更有优势,一个普通车型可以上传一二百张车型图片。不怕没拍到,就怕你没耐心看到,所有细节部位的图片一应俱全。
其次是来自读者的压力。人们对汽车的了解和认识水平越来越高,读者口味越来越“刁”,要求越来越难满足。这就好比生活条件变好后不知吃什么香了,对色香味形器越来越讲究,有时就是鱼翅也不会觉得好喝。如果客人再提几个问题,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菜,那么厨师就更不好当了。反正,我们感觉办刊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甚至每次定封面都把人折磨得够呛,但出来后总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再出点硬伤,那么这个月的辛苦就算白搭进去了。
其三是面临自身不断创新的压力。如果一家饭店的菜谱长年不变,那么即使味道再好,也有让人吃厌的时候。因此,像肯德基和麦当劳都会在保持几个经典菜谱的基础上,总在花样翻新,不断推出一些新品。做杂志也一样,如果内容和版式千篇一律,读者每月花不同的钱看到的总是老面孔,那么总有一天会让人厌烦。加上现在汽车类杂志同质化非常严重,翻开同时出版的几本汽车类杂志,相似得甚至连封面上的车型都一样。因此,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是杂志编者们的长期话题。
上述三种压力不敢说是压在杂志编者身上的三座大山,但确实是我们每天面临的最大压力。值得庆幸的是,在上帝给我们三大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三大优厚条件。
首先是长期繁荣的国内汽车市场。纵观各行各业,没有比汽车行业更繁荣昌盛而且持久不衷,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甚至在去年达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消费者大量购车,汽车厂家猛卖车点钱,那么为汽车消费者和汽车厂家服务的汽车媒体,也必定沾了很大光。因此,我们都很庆幸在这个时代从事的工作与汽车有关,不仅吃喝不愁,而且还会活得比其他行业的媒体更滋润。
其次是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有车族也跟着大幅增长,而他们急需了解汽车性能、急需补充汽车知识、急需掌握驾驶技能,更急需熟悉汽车的维护保养。总之,人们需要尽快补上汽车这一课,导致关注汽车的人们急剧增加,这自然也为我们汽车媒体带来了巨大商机。其实说到底,现在主要依靠厂家投放广告而存活的汽车媒体,真正的衣食父母其实是汽车消费者。正是他们队伍的不断扩大,我们才会有今天的衣食无忧。
其三是现在的汽车专业媒体的办刊水平都还很有限,看似花花绿绿、内容繁杂,虽然印刷精美,但可读性差,内容空虚而幼稚,专业杂志并不专业,基本是以广告客户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半径画圆。可以说中国汽车专业媒体的水平和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有一比,看似非常宏大,规模世界第一,但内在水平并不高。和美国、德国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类杂志相比,我们的发行量可能连小巫都算不上,全部加起来都不如人家一本汽车类杂志的发行量多。我们国内的多数汽车类杂志基本都是在比拼厚度,盾谁的“重量”重,而不是比谁的影响大。说难听点,不少杂志都是在卖纸,而不是在卖内容。另外,我们国内的汽车类杂志数量过多过滥,这和国内的汽车行业更有一比:厂家多,但产量都不大。中国的汽车厂家数量几乎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数量的总和,甚至可能还要更多。可以这么说,正因国内火热的汽车市场养活了国内几十家汽车类杂志,正因为国内有这么好的生存条件,所以多数专业杂志不思进取,结果导致第三个有利条件一直存在——在中国还没出现能一言九鼎的汽车刊,机会有的是!
综上所述,不敢说汽车类杂志的春天即将到来,但确实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这个时代的汽车媒体从业者,确实备感幸运。我认为2010年代的汽车专业媒体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会更加突出。这么说的主要原因是汽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汽车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品,人们要想剖析一款车型的性能,有时不得不先对它的技术组成进行分析。可以这么说,以后汽车之间的看得见的差别越来越小,而看不见的差别却是越来越大。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必须要求专业杂志编辑们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否则你很难再区分出表面基本相同而内在科技含量却相差悬殊的两款车型来,即使感觉或测试出性能有差别,便也很难分析出导致性能差别的原因来。再说了,现在网络甚至报纸都在做试车文章,一些网络还做得有模有样,那么如果汽车类杂志也只做简单的试车文章,而缺乏专业的分析和评判,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专业媒体就要在专业上明显强于网络报纸电视等非专业媒体,否则早晚会被踢出专业媒体圈。《汽车知识》作为最为专业的汽车类媒体,我们在以后的内容中更要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以专业的手段,对汽车进行专业的评判。没有专业,就没有客观。
其次是专题报道将成为主要表现形式。拿过几本汽车类杂志翻一翻就会了解,现在汽车类杂志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内容同质化严重,基本以新车和试车为主,主要篇幅都是试车文章。现在是人都敢写试车报告,是媒体都敢登试车文章,连报纸电视网络上都充斥试车内容,给人感觉试车报道真的都臭了大街了。其实,如果专业媒体想在试车文章堆中跳出来,想和其他非专业媒体区别开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更显示专业水准的专题报道。地理、旅游等专业杂志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汽车知识》也曾做过的几次影响很大的专题报道,如四驱专题、增压发动机专题、MPV专题、油耗专题、汽车操作专题等,都曾大受读者褒扬。只可惜,制作专题的难度非常大,不是一般编辑所能为,这也是我一直比较遗憾的事情,但我们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内容编辑。
其三是将走出编辑部办刊,和消费者结合更加紧密。目前汽车媒体的编辑们基本以跑厂家的活动为主,新车发布、新车试驾,都会邀请汽车媒体编辑前往。在其他时间则主要是待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脑前,编辑们与消费者的关系渐行渐远,连4S店、维修店都很少去,基本都是在闭门造车。消费者是怎样想的,怎样看待和评价他们的座驾,在使用汽车中都遇到过什么问题,什么样的汽车会更受欢迎,等等,编辑们很少知道。只会想当然地向人们介绍厂家推出的新车。好多试车文章缺乏针对性,因为不了解买这种车的人最看重汽车的什么性能,对这种车会有哪些要求,结果只能是千篇一律,换个车名就是另一篇试车报告。《汽车知识》一直在追求个性化试车、个性化报道、个性化办刊,以后也将坚持走特立独行的道路,率先走出编辑部,为读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我们将深入到汽车厂家、汽车4S店、汽车市场和消费者中,开设汽车讲堂,开设读者论坛,与汽车制造者、汽车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想法和认识,向消费者靠拢,和读者走得更近。
2010年代将是中国专业汽车媒体腾飞发展和重新洗牌的年代,我们一定会抓着机遇,迎接挑战,将为车民服务进行到底。愿《汽车知识》出版二百期时咱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