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一般的商业常识“物以稀为贵”(或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供求决定价格),都不难对某产品或行业的市场走势做出基本判断,但前提是这种产品或行业未来某个时点上的“稀缺度”或“供求关系”的状态是假定为可知的,而难点恰恰在于,这个未来某个时点上的“稀缺度”或“供求关系”是难以琢磨和确定的。所以,虽然妇孺皆知“物以稀为贵”,但是连夫儒也难以知道未来某时的市场是如何一个供求状态。
经济行为其实就是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同样是妇孺皆知的,即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比取其轻。如果有投资条件和愿望,自然是在多个投资选项当中选择自己认为收益最大的那个。例如当年在股市火爆的时候有人卖房子炒股一样,在楼市火爆的时候,一样会有人卖掉股票去炒楼。
近日看到一则市场分析,其中称近来一周股市当中房地产板块资金净流出达到七亿之多。该市场分析引用谢国忠的“2012楼市崩盘论”,暗示房地产行业大势不妙。昨天,股市对调控预期终于做出了反应,房地产股板块以8%的巨大跌幅带领两市暴跌,而且势头不见有止迹象,颇有点呼应末日论的震前征兆。
假如某人持有某股票,现在看到房价持续上涨,便萌生了购房的念头,于是乎把手中的股票抛掉套现用于购置房产。即便是自住或为子女谋,也图个较低的置业成本。如果人抛掉的股票恰恰就是房地产股票,你认为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这能说明房地产股票的被抛售是房地产实业的衰败?
实物的房地产(实房)和股市的房地产(虚房)可以看做是资本市场上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投资品种,资本完全可以自由地跳跃于两个投资领域当中,这取决于那个领域的增殖速度更高。这两个投资品种的惟一相似之处不过是名字当中有两个相同的字罢了。
或许有人会将“实房”看做是“虚房”的所谓基本面,强调其“基本性”。但是,股市脱离基本面的情况实在是司空见惯,尤其在中国的股市上。当前“实房”的火爆和“虚房”的疲软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摆在眼前。在这种情况下,用抛掉“虚房”的办法套现转投到火爆的“实房”市场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个投资选择了。
当年就曾经多次出现过“楼市”与“股市”玩跷跷板的现象。
抛“虚房”转投“实房”的举动不仅仅我等小百姓会做,从事“实房”的房地产商同样也会做。例如在“实房”火爆的时期,抛掉手中的本行业股票用于套现转而支付新购地款,或者用于支付建材款项等等,也是十分正常的一个资金运作。
“资本流出××行业”,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错误的、经不起推敲的说法。《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曰:市场就是交换。这个论断适用于任何市场,也包括资本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市场上从来都没有资本的单向流动。也就是说,“买”和“卖”永远都是同时并存的,当有人抛时,就有人吸,反之依然。没有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的市场存在。
显然,我们不可能把某人持有“虚房”股票看做是资金的流入,而将他人持有就当作是资金的流出。当有人在“虚房”市场上抛售股票时,就必须有人同时接手才行,否则无处可抛。所谓的抛售也好、接盘也罢,只不过是两个人互换手中的资本形态,对换了板块的领主地位罢了,一个人从持有股票变成持有现金,另一个人则相反。资金还在交换双方构成的这个市场上,并没有什么资金流出流入的问题。
同样,那个愿意接受他人抛出的“虚房”的人,也不等于就是把资金投入到“实房”当中了,因为这笔资金很大的可能还是留在虚拟的资本市场上,或转投其它非房地产行业的股票(甚至只是在同板块内换了个股),或暂且留在股票帐户上观望,当然也不排除从股市上流出但未必投到哪个行业领域当中,包括“实房”里去。但是对等地,那些接盘的资金有可能是来源于股市之外,即新入市资金。
经济学家和市场分析大师们常常忽略价值流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价值流必然具有一个所有权域,即不存在无所有权归属的价值流。因此,如果说资本从某个私有领域流出,意味着在流出之前,资金处于这个私有领域当中,属于这个私有者所有,说资金从房地产行业流出,就意味着资金原来处在房地产行业,那么这个拥有货币资金的私有权域能称作是“房地产行业”吗?恐怕惟一可以称作是“金融业”了。
同样,说资金流入,如销售“实房”,其最终结果就是这个领域逐渐变成货币资本的拥有者,即从房地产行业逐步变成金融业。
房地产行业当然也可拥有自有的资金,如果这笔资金发生流动,也应该属于投资性质。投资以图利是资本运动的惟一目标和方式。比如用于支付地款、建材款等等。如果资金从房地产商手中到土地提供者手中或者到了建材供应商手中,我们依然不能就此论断资金流出了房地产行业,因为土地提供者和建材生产者也可以说是属于房地产行业的。土地提供者(政府)将出售土地得到的货币收入,转而用于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新土地的征用拆迁与安置、廉租房的补贴等等,资金依然还是处于房地产行业之中流通。
实际上,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现实是房地产开发商大多是资金雄厚的)本身往往就已经是横跨金融与房地产两个领域了。大的房地产商可以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专业“务虚”甚至设立银行。到了这种程度,经营的中心已经变成了“资本运作”,而“实房”已经变成是资本运作的一个道具了。在这种情况下,以资本的流动来说明房地产的兴衰,就非常牵强附会了。
需要注意的是,总市值的升降根本无法说明资本的流动情况。因为交易量和成交价的高低并没有确定的关系,既有量价同向的运动,也有量价相悖的运动。
如果为股市上的房地产板块专门设立一个专用账户,其中的资金不得用于购买其它板块的股票,就可以把其他板块和实体经济看做是其“外部”,则可以通过监测这个房地产股市的专用账户资金的增减来论断资金的流入或者流出,除非与“外部”有资金交流,这个房地产股市本身内部的交易(股票持有者的变换)如上所述,仅仅是持有人变换,而不是什么资金的流出或流入。
因此,净流动是流入还是流出,最终只能股票帐户当中的资金总量说明问题。而且这个流入流出还只能说是针对整个股市的,而难以说明是针对某个板块的。
中国股市上最常听到的一个批评词语叫做“圈钱”。 只有IPO才可以看做是真正的资金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净流入”。但这也不意味着在实体与虚拟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晴雨表般的关系。所谓基本面分析原则,早已经沦落为股市炒家忽悠民众的一个炒作题材了。
国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是针对“实房”而言的,因为低收入阶层的百姓抱怨的高房价是“实房”的高价,而非“虚房”的高价,非股民的百姓对“虚房”的价格不感兴趣。近一段时间都没有听到过要调整股票市场(包括“虚房”)的利空政策出台。在这种情况下,无视晴雨表失灵的现实,把“实房”和“虚房”联系起来分析,用“虚房”的波动来论证“实房”的状况,就难以撇清忽悠、黑嘴的嫌疑了。
2010-04-20,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