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50%,利率上升1.1倍,紧接着在17日再度推出组合重拳(新国十条),剑锋直指跨省炒房行为。很明显,新政对投机行为将有立竿见影的打击效果,至于高房价能否立马出现拐点问题,笔者分析,还需要结合货币等政策走势来综合判断。
自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全国各地的炒房客闻风而动,跨省作业,兴风作浪,一人抢购数套现象比比皆是,乃至发展到从农村集中大量的农民身份证,一次性按揭套购数十数百套房产的也不在少数,带动各地房价节节攀高,促成了全国上下“总经理挑战总理权威”的奇观。对此,国务院调控新政作出了精确制导,定位打击,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新招推出,对炒房客来说,可谓一招见血,一剑封喉,相信其套购信贷行为会有所收敛,相应地,房价的过快上涨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如果重拳下来,仍然是“总经理说了算”的话,很快地,“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就会随之即来,泰山压顶了,房价继续高攀的空间也就被封杀了。
同时,新政要求"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这一招够威够力,意味着把一支利锋长剑悬在了地方当局头上,如果继续打着城市化的招牌不听调摆,乱市即启重典,换岗调离成为常态,假如遇上“两规”,就不是进出自由、下不为例的问题了,“两规”可是威震四海、响彻九州的霹雳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强调金融调控时,用“保持内需合理稳定”替代了以往“促进内需、扩大内需”的表述,笔者分析,决策层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已经将缩紧货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贷款跟踪检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强化价格监督检查,遏制和严厉打击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行为”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将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头戏。货币政策的收紧,肯定带来资金推动型的中国楼市与股市走势的后继乏力,股市楼市的拐点若隐若现,现今股市特别是房地产股票跌跌不休的走势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具体表现。
很巧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中国对楼市施以重典、以平民愤之时,美国的奥巴马同志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着手对全球金融大鳄“高盛”进行秋后算账了,通过严打华尔街“欺诈门”事件,借以平定民怨,实则在于借势向动荡全球的华尔街精英宣战,进而全面整肃金融领域,开启美国从金融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型之路。随着实体经济的提升,老美必定先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和美元资本的回归,于此,外力也在促成中国货币政策紧缩的必然性。
货币政策的日趋日紧,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在这个阶段,尚不能确定楼市的拐点已然到来,笔者仍维持原有判断,即楼市的走势很可能呈现一种高位缩量盘整和分化走势,老道炒房客出于恐慌心理,会加码降低手中库存;老楼盘价挺量缩将成常态,因为“总经理不差钱”;靠城镇化扩张概念炒作的新开楼盘会高开缩量走低,以防资金链的断裂;具备地段优势和商业价值升值的楼盘,或许稍作盘整后还会呈现踊跃成交的局面,“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李嘉诚的“地段法则”仍将发挥巨大威力;对于无须贷款的有钱人来说,估计会进行银行存款大搬家,搬到北京购置无户籍限制的限价房。直至银行加息或者“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正式到来,高房价的拐点就将不请自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