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说,“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0年2月27日下午,温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中,进一步诠释了“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含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温总理“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提法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提法为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向,就是进一步开展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藏富于民,让中国人更广泛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我认为,“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如今已经是个发展战略的问题,因此应该用战略性的眼光、站在战略性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已实现和平崛起,将个人尊严纳入国家战略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措施。尊严本来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关于人类自由的问题,又涉及经济自由、道德自由等等。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尊严是事关国家地位、政治经济话语权的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尊严更是位于需求金字塔的高层次。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6年1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要求国会根据租借法案,把必要的武器装备提供给那些总统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国家。由于战争的逼近,他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被认为是关于美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原则的最简要声明。被罗斯福称为的四大自由分别是:表达意见的自由,崇拜的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除恐惧的自由。普京2000年竞选俄罗斯总统时把让俄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09年接近13%的水平,翻了一番多,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尤其是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发挥了令世界瞩目的作用,日益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这一阶段提出“让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是对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
机会均等和藏富于民是中国人实现“个人尊严”的途径。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身份歧视、官本位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中国人实现“个人尊严”的障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梳理这些问题,按照“不歧视原则”,重点关注法治、和谐、诚信、平等,有计划地推动人民尊严不断提升。我觉得,让中国人过得有尊严,一方面是要尊重人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充分尊重人的表达权、选择权和发展权,更加重视机会均等的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还富于民,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中国马上就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老百姓富裕起来。
在中国政府历届的工作报告中,关于民主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不管是让“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还是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都能看到政府在提升人民个人尊严方面做出的努力。本届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改善教育、医疗、农村建设的状况更是有目共睹。“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进一步提升。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4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2010-04-12 | 大宗商品将进入运营时代
2010-04-10 |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十年
2010-04-08 | 关于专业园和工业小区的空间差异
2010-04-06 | 来自硅谷的投资人:朱伟人
2010-04-02 | 从中国制造到大宗商品
2010-03-31 | 中关村与硅谷:从学习到多层次互动
2010-03-29 | 区域品牌建设要重视地名价值的提升
2010-03-26 | 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跨越式转变
2010-03-24 | 山西煤炭“国进民退”凸显了地方政府的越位和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