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近年来,关于殡葬业不当暴利的报道屡见报端,引起了公众的共鸣。于是,在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说的压在头上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三座大山”以外,“死不起”又成了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到了清明前后,在“雨纷纷”、“欲断魂”之际,公众对殡葬业的关注度就会大大提高,不满的情绪也会溢于言表。

  据此,《新京报》发起了一个题为《殡葬业如何让人“死不起”?》的网络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在被问到“你所了解的丧葬费用价格都是多少”时,从被调查人选中的选项所占的不同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多数被调查人的选择在10000—50000之间,占57.0%;其次是10000以下,占31.1%;50000以上的就较少了,但也占11.9%。

  在被问到“你认为丧葬费控制在多少合适”时,从被调查人选中的选项所占的不同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选择在5000元以下,要占73.9%;其次是5000—10000元,占19.5%;选择10000元以上就很少了,仅占6.6%。

  在被问到“你能接受‘文明丧葬’的理念吗?”时,从被调查人选中的选项所占的不同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选择“能”,要占81.0%;其次是“不能”元,占10.8%;选择“无所谓”的,要占8.3%。

  分析以上数据,最有趣的就是:认为“丧葬费控制在5000元以下”与“接受‘文明丧葬’的理念”的比例大致相当,而且高达80%左右。这就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把“少花钱(5000元以下)”与“文明丧葬”等同起来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花费5000元以下把丧事办了的又是少之又少,在被调查者中,听说过还有人如此节俭办丧事的(问卷中的措辞是“了解”)仅占16.4%,而83.6%的人都认为办丧事花的钱得在5000元以上。

  为什么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看起来还是社会压力使然。想节俭和文明的人,很有可能被斥为“不孝”,老人去世,2、3万元都舍不得花(?!),所以,只能咬咬牙,硬撑一把了。其实,中华民族向来都提倡厚养薄葬。弟子子游曾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孔子还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如今这奢靡之风已经充斥丧葬之现实,“不接受文明丧葬”的人也占一成,这与5万、8万地作丧葬秀者应该也是一致的,当然其中也不乏贪官借此敛钱。

  更加遗憾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应该提倡乃至治理“文明丧葬”的殡葬业,火上加油地把“文明丧葬”基本给“葬送”了。据说,因为油价一涨再涨,而火葬的价格又一直没有调整,因此现在的火葬是赔钱的。这可能是事实。于是,潜规则又来了,就是允许殡葬业创收,“堤外损失堤内补”,这个口子一开,势必难以收拾。改革以来,很多社会事业都坏在、烂在“创收”这一着“臭棋”上,但官方恐怕没有人承认这一点,更没有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