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哲学内涵
“无中生有”是一个颇为争议的词组,每个人都可以对其持肯定、否定、不确定的解释,由此产生了各自参照的理解,那也是一个不同观测系的结论,没有对和错之嫌。也许我们一生中对这个词的理解也不断的在修正,也不断的在“无中生有”之中变动。
作为一个国语,除了在形式上、实用上的理解和应用外,禅宗和佛家对该词组的第一个字也特别的推崇,无、空、静、净、觉、悟等等,多是“无”在作为。“无”字也被推及之首。
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更是把“无”字推至极致。
“无”字的深刻几乎可以与玄学连接。然而,在我看来,“无”与“玄”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无”实在是“有”,“无”是不可见之“有”;玄是迷茫或迷信,泛乱用“无”的表现。
人类的有限是被大家所确认的一个事实,因此,有限之外存在的事件仍然是“有”,但人类看不到这个“有”,因此,把它视为“无”,这些巨大的“无”就是产生人类可见的“有”。
因此,今天,在我对这个词组的理解就达到了如上“无中生有”的认识,我不知道还会有再出现其他的“有”。
简单的解释就是:“有”是现实的,可见的,可操作的,能感知觉的等等实证的一切。
“无”也是存在的,但不是可见的,可操作的。但站在自然界的视角上,有和无是相关的,联系的,也可以认为有藕于无。
有倾向于科学的。
无倾向于哲学的。
因此,无中生有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词组,它是老祖先广域的心境对自然界深刻的解读而流下来给我们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