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逻辑: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意味:上涨是定调的了,晚买肯定不如早买!)
获益标的:
稀缺资源。具备天然的增值潜力,越稀缺价值越高。
主要获益方:
牚控土地者。好处:权力换财政收入。当然期望收入越高越好。措施:招拍挂。
土地购买者。好处:金钱换稀缺资源。当然期望稀缺资源升值越多越好。措施:囤积,倒手。
房产建设者:好处:建筑物利润、稀缺资源增值、预售收入带来的投资节约。当然期望稀缺资源升值越多越好。措施:利用银行的钱和买房人的钱来降低自身投入,囤积,造势,涨价。
房地产投机者。好处:在明确的只涨不跌信号下,买入,赚取差价。期望差价在单位时间内越大越好。措施:寻找房产价格凹地,大量买入,造势,涨价,出手。
刚性需求者和改善性需求者。好处:早买,省点钱,有居所,心理安定。期望增值,心理平鵆。措施:追买。
税费征收者。好处:买得越多,收得越多。期望多多征收,业绩红旗飘飘。措施:看有什么能收的,名曰调控楼市。
建筑材料生产商。好处:房地产越热,建材需求越旺,企业效益越好。期望建设规模越大,材料越紧缺,产品价格越高,利润越大。措施:涨价、扩大生产规模。
放贷者。好处:放贷越多,利息收入越多。期望大量放贷有较强收益保证的房地产业。措施:放贷、放贷。
房价承受者:所有的重担我一肩担。
现实:越控,价格上涨越高。GDP完美增长。
在这个系统中,利益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上涨的推动力,也是各方业绩的推动力,唯一难以承受的是大多数购房者。这个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形成正向反馈。
尝试一下改变这一系统:
(1) 消除土地(公共资源)入市因素。居住用地的70%不再入市,公共资源政府所有,提供保障居住用地,建立公租房,供公民平等租住。这消除了两到三个价格因素:稀缺资源价格因素,囤积倒手价格因素、房地产商的稀缺资源增值因素。
(2) 消除了70%的房地产买卖因素。住房采用租住方式,减少了购买需求。刚性需求者有了更经济的住房选择,人们对购房的需求预期产生变化,影响房价的刚性上涨。同时释放了更多的消费能力。
(3) 建设者获益去除了投机因素。只是项目承建者,不是房地产所有者,获取合理的建设利润,生产规模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4) 消除了房屋购买的税费因素。公租房不再有购置税费了,但收取租金作为持续的财政收入。
新的良性循环的逻辑:
(1)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好处,消除了投机因素,改善了民生,实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投入建设越多,房租收益越多,形成长期财政收入。投入与目标形成正相关。
(2)建设规模可控。在公共投入下,建设者不会像房地产企业那样依据市场和获利情况决定建设或不建,影响市场,影响价格。建设规模并不会受到影响,建筑企业的生产有一定保障。
(3)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促进银行改善服务。
(4)使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5)释放了被房地产锁定的消费能力。有利于扩大内需,形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消除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逻辑,让那30%去商业化吧。
或许这样的改变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