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


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

——冯骥才主席在“2010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为了建设我们的清明寒食文化,我们选择了绵山,因为绵山是清明寒食节的原点,也是清明寒食文化的源头。在绵山,清明寒食节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确切的,非常清晰,这在我国节日中是少有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搭建这样一个文化研究平台,请自全国各地和周边各国的文化学者专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其中有几个自觉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首先是国家的自觉。清明节和端午节、中秋节一道在2007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法定假日,国家能够拿出三天放假不是小事。节日是我们生活的高潮,它极致地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愿望、理想,以及价值观。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要给人民过好这个节日,就需要创造一个平台,一个时间的平台。如果没有这个时间,就没法过节日,就谈不上节日文化自觉。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非常好,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对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运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总理还讲,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文化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存在的。文化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文化绝不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存在,它的存在意义在于精神价值。政府正是看到了文化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对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性,所以才把这几个节日放假,我觉得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自觉,这种自觉对于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中华民族不能光在物质上富有了,我们还应有很高的文化,很高的气质,很高的精神境界,这些东西相当一部分保存在我们的节日里面。也可以说我们所说的“核心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保存在我们的节日。我想,这是国家将传统节日放假的主要根由。


  其次是地方政府的自觉。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不是我们搞几次活动就可以解决我们的传承问题的,地方政府义不容辞。在这方面,我和张平副省长、秦太明书记有共鸣。山西是一个文化富省,可挖掘的资源很多,谁来挖掘、怎么挖掘?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人民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文化宝贵在什么地方,但在现阶段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应该说,各地政府这种自觉已经有了。


  第三个自觉来自下面的社会各界。比如企业做文化要有理念,有担当,不能纯粹拿文化卖钱。绵山风景区用文化推动旅游,从最早的荒山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同时很多历史遗存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与一个地方企业的文化自觉有很大关系。


  第四就是老百姓的自觉。节日不能只是政府过、专家过,还应该人民过,而且就应该人民过。这两年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叫:我们的节日。节日文化和别的文化遗产不一样,后者的传承靠的可能是一个村落、几个艺人,而节日的传承人是广大人民。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的携带者,也是传承者。只有人民过上了节日,我们的节日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但是现在有很多节日已经跟我们渐行渐远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社会的转型,我们迅速由农业文明转向现代文明;二是我们曾经人为地削弱了自己的文化,出现了文化断层。现在来看这个断层很是可怕的。一代人的中断是疏离,两代人的中断会隔膜,三代人的中断就难以弥补了。我们常讲,物质文化遗产怕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怕中断,所以说形势非常紧迫,我们怎么抓紧时间来传承文化?


  我们讲传承,首先要知道传承什么东西。我认为节日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节日的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些全民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这是节日最重要的、最需要传承的因素。所有的节日都有它的精神。清明节有两个主题,一是认祖归宗、怀念亲人,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大自然的亲和,所以就有了扫墓、祭祀、蹴鞠、踏青、插柳一系列的风俗。我们下一代人、下两代人不一定像我们现在这样过清明,他们会有所发展,但他们不能丢下清明真正的含义,即它的文化精神。实际上,中国所有的节日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际与生活的期望,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这两个关系都期望和追求和谐。清明是很美的,踏青,寻根,这是多美的词,人们寻找恋人一样寻找春天。所以我说,我们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情感,是我们共同的心灵生活。清明,体现了这个季节老百姓对祖先、对大自然的情感,人们需要在节日里享受生活、享受自然、感悟心灵。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挖掘节日文化,弘扬节日文化,这需要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让人们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


  可以说,只有人们享受着我们的节日文化,节日就传承了。


  节日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一个缺少节日记忆的环境里成长起来,对节日符号一无所知,这只能怨我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我建议,我们的节日文化要进入小学课本,但同时我反对节日文化教育应试,不能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和压力了。美好的东西,应该像在博物馆欣赏藏品一样,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在观赏、娱乐的同时理解,自然而然地流入他们的血液,形成文化记忆。没有这个记忆,就没有这样的节日情怀,节日建设是不可能的。节日跟一般的假日不一样,礼拜六礼拜天可以踢球、游泳、睡觉都没关系,但是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政府、社会、旅游部门要给公众特别是我们下一代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创造这样的一个文化环境,让他们有文化记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节日文化重建最重要的就是对下一代负责。


  传统节日放假到现在不过三年时间,还处于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通过呼吁、旅游、报道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的阶段。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传承,是唤起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怀和情感,去享受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后一代留下美好的文化记忆,这样我们的中华文明才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