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扶助正气,生发元气,强壮精力。
春季饮食进补的基本原则
1.温补阳气
阳,是指人体的阳气,阳气与阴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阳气,泛指人体之功能;阴精泛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以使人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所以春季饮食养阳,即是要进食一些能够起到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葱.蒜.韭菜可谓是补阳的佳蔬良药。
由于肾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因此,在养生上养阳还包含有养肾阳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阳,从其根而培养之。”这里的“从其根”即是养肾阳的意思,因为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春天.夏天,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却显得不足,故应在饮食上多吃一些培养肾阳的东西。如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是指此意。
2.多甜少酸
唐代药王.大养身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之际,人们要少吃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体可以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数木,脾数土土木相克,即肝火旺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学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弱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春季节气在饮食上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少吃点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于偏亢;肝气偏亢就要损害脾胃功能;同时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应多吃一点,如:大枣.锅巴.山药等甜味食品。
3.清淡多样
油腻食品易使人产生饱胀感,妨碍多种营养的摄入,饭后使人出现疲劳.嗜睡.工作效率下降等,也是“春困”的诱因之一,所以春季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大油大腻食品,如肥猪肉.油炸食品等。春季膳食要提倡多样化,避免专一单调,并科学合理地搭配好膳食,如主食粗细粮.干稀的合理搭配,副食荤与素.汤与菜的搭配,只有这样才能从多种食物中获得较完备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
4.多食新鲜蔬菜
人们经过寒冷的冬季之后,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冬季常见人们发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这些都是因为吃新鲜蔬菜较少造成的。因此,在春季节气一定要多吃各种新鲜蔬菜,以弥补冬天吃菜少造成的营养不良足。
5.补充津液
春季多风,风邪袭人易使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泄,造成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症。因此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常用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补充标准一不感口渴为度,不宜过量。因为不少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了易使肝气过亢。
6.清解里热
所谓里热,即指体内有郁热或者痰热。热郁于内,在春季节气,机体被外来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轻则导致头昏、身体烦闷、胸满、咳嗽、痰多、四肢重滞;重则形成温病,甚至侵害内脏。
体内郁热的形成是由于在漫长的冬季,人们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往往穿起厚厚的棉衣、羽绒服或裘皮拥坐在高温的暖气旁,室内高温干燥的空调房内;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饭菜,喝灼口的热粥、热汤。一些人还经常喝点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是却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
清除预热的方法很多,但还是以多吃一些能够清除里热的食物较好,最好是选用一些药膳。
7.忌黏硬生冷、肥甘厚味
春季节气肝气亢伤脾,损害了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黏硬、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本来就不易消化,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既可生痰生湿,又进一步加重和损害了脾胃功能。
春季节气的饮食进补原则主要是以上七点,但具体运用时,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年龄、职业、疾病。所在地区等不同情况处理。如糖尿病病人即使在春天也应以不吃甜食为佳。阳盛体质的人,大可不必补充阳气,因为体内阳气本来就偏盛。阴虚有虚火者补阳也要慎重。总之,饮食进补原则是根据一般情况提出来的,在应用中还需因人、因地、因病制宜,这样才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