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        现象描述

  近几年,“剩女”一词频频现于网络媒体报端成为一个流行话题。何为“剩女”?所谓“剩女”,是通常把大都市中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部分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称为“剩女”。这里面暗含了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大龄未婚;第二,高学历带来的高收入;第三,生活在城市里。据此界定,我们对“剩女”下一个定义: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通常指30~44岁)女性。

  “剩女”这种称呼,让人感觉好像这些单身女是被人挑得剩下来的似的。男人找不到对象,打“光棍”,自古有之,不以为怪,但女的也被剩了下来就让人觉得奇怪了。据有人统计,目前我国男性总数比女性多3700万,那女的怎么还被剩下来了呢?有点让人迷惑,感到不解。

  针对这种现象,很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人提出婚姻挤压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婚姻挤压是指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当婚姻市场中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之为男性婚姻挤压;反之,称为女性婚姻挤压。出现婚姻挤压,导致某一群体数量过剩,出现婚姻困难。目前中国的婚姻挤压现状,从总体上来说表现出一定的男性过剩(陈友华),很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从出生性别比等角度进行了很充分的阐述。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剩女”的存在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其他学者提出剩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传统婚姻的影响、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本身的个人条件、更有甚者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爱情心理错位等。

  现存文献很少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入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剩女”产生的原因分析

  (1)    价格下降的刚性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的时候采用均衡的概念,所谓均衡就是指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婚姻是男女的结合,从女性的角度来讲,男性作为需求方,女性作为供给方。既然有女性被剩余下来,说明婚姻的市场没有出清。
      
 

  如上图所示,N0为适婚女性的数量。在价格为P*时婚配市场达到均衡,0 N*数量的女性获得了婚配,N* N0为所谓的自愿单身主义者。当价格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P*,例如为P1时,就会有适婚女性的供给过剩,即所谓“剩女”的出现,用(N2- N1)来表示这部分过剩的数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过剩并不是女性婚姻挤压导致的绝对过剩,只是由于要价过高导致的相对过剩,或者说价格下降的刚性即不愿意降低价格导致的相对过剩。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士找对象的条件开口就是什么有车有房,家庭无负担,一步到位了等等。网络上曾经有人说适婚女青年制造了大量市场需求,推动房价上涨等等都是要价高的明证。所谓一步到位,也就是说别人结婚有的你也应该有,这个别人的标准可不一般,大都是指有钱人。在现今的社会要买一栋楼房,可能需要一个男性半辈子的积蓄,更不要说车了,有车有房对大多适婚的男子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这些条件对于一个普通的男人实在是一个不小的代价,价高则需求少,无人敢问津。并不是是说女士们开出的条件没有人能达到,满足条件的人大多是只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是这中年男人大都已有家室,或者说不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白马王子和财富最好合二为一是她们的最佳选择,但现实往往是白马王子与财富相分离。要求过高,导致她们被剩下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2)    搜寻成本过高

       造成剩女现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搜寻成本过高。那些原因造成了搜寻成本过高呢?

  首先,在大的都市里,由于分工的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业里工作,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就不多。充其量也就是和本单位的交流的多。所以,当出现婚姻需求的时候,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般都是就近原则解决。当这种需求得不到解决的时候。这种需求的信息又不能很快的传递出去。距离半径扩大,传递信息就要增加成本。再者,在城市里竞争比较激烈,大家为了生计都忙碌着,充当媒婆的机会成本比较大,所以像农村那种专门媒婆的角色比较少,这种中介少了,无疑增加了搜寻的成本。虽然也有一些婚姻介绍所,但是它是一种纯商业目的的,大家也怕上当受骗。最后,虽然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信息,给人们的交流带来的便利,也应该可以从网络上寻找另一半,但是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很多,甄别信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适龄青年找不到对象,不是说在供给方面出现了大的差异,而是因为能够认识的费用很高昂。

  三、        解决对策

  (1)    降低要求

  剩女要适当的放宽择偶的要求,建立新的择偶观念,降低择偶的标准。刚刚大学毕业男生,如果没有从父辈那里获得足够的资助,要想达到有车有房等等如此的高要求,至少还要奋斗十几年。他们有学历,但是没有财富。他们的条件与剩女们的标准相去甚远,几乎没有交集。要想有交集,剩女们就必须降低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剩女们的要求从表面看也只是一个初始条件。经济学认为初始条件对以后的经济绩效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提高经济绩效的必要条件。同样,婚姻也是如此,要想以后有幸福的生活,对方的初始条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在于婚后的共同奋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剩女们也必须降低婚姻的门槛。

  (2)    培育婚姻中介市场,降低搜寻成本

   大力发展婚姻中介市场,为适混青年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时下在很多大中城市兴起的相亲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其大大降低了搜寻另一半的成本。第一,在相亲会上,大家的资料都很详细,举手投足就可以了解到。这样大大节省了搜寻的费用。更有甚者,有的男女都在场,大家可以很快的见面,降低了鉴别的费用。

  其次,在这里你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机会,觉得这个不行,可以再联系另一个。传统的相亲方式是介绍,当别人给你介绍了一个之后,如果你不满意,还要等到有别人给你介绍另一个,这中间需要有时间的等待。这种等待有时候也是痛苦的,痛苦的代价在这里得到了减轻。

  还有,在这里进行的一切交易都是合法的。市场,就是人们互通有无、通过交易满足各自需求的有形和无形的场所,或者说空间。谁也不会到市场来买已有的东西。所以说,来这儿的人,都是需求者,也都是供给者。大家的行为都是得到认可的。即使看不上对方,也只能说是没有缘分,说声对不起,不承担什么责任。但是,在平时,没有这个市场的时候,要找对象的人也不知道去哪儿寻找自己学要找的人。和很多大龄青年谈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这么讲:你总不能在大街上随便看上一个漂亮的或潇洒的,然后跑上去说要和人家谈恋爱吧!这样做,轻则被臭骂“耍流氓”,重则会被大家认为神经病。在这里,这种情况不会出现。降低了搜寻者的心理压力,这也是费用。

  相亲会虽然在一些城市出现,但是每年组织的次数还相当有限。不仅商业机构要广泛的组织,而且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组织,毕竟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亲会并不是解决剩女的唯一形式,各种媒介都应该被广泛的运用,以降低搜寻的成本。

  “剩女”不剩,需要整个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丙吉.剩男剩女的经济学解释[N].经济学消息报,2009-05-22,(5).

  [2] 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222-223.

  [3]张乐.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