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错的伦理


科学家关心的是“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但科学研究是人做的,什么样的研究是可以的,以及该如何研究,又涉及到很多伦理的,道德的甚至是法律的问题。这有时候会令人很困惑。

昨天,在华师大的一个关于“脑、神经与学习”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卫生研究院的CHEN博士带来了他的主题演讲。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交流,CHEN博士发言和PPT有太多的英语,开始让我觉得很不适应。所以以下内容难免与主人的原意有一定的出入。

给我影响很深的是三件事情:

1、研究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路子。这个观点听起来实在是太低级了,但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聪明人却犯着这样低级的错误。CHEN讲道:许多同行有机会就拼命地了解他们的工作及进展,希望研究方向不至于重叠。但日本人包括国内的许多人却在后面紧跟。在我看来,如果有些研究没有跟上主流,怎么可能有突破?所以,这也不是根本的问题。恐怕CHEN先生的意思是希望不要重复。

2、300 million美圆的研究费用,作为五人研究团队之一的CHEN博士,是项目主任。与其他人共同拥有对这个研究资金的审核及使用权。这样额度的研究费用真是令我等咋舌。所以,就凭这点,跟风再紧恐怕也难望其项背。但这就冒出一个问题,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

3、科学研究的伦理不关心对与错。(当然,这个对与错的说法也是相对笼统的。)我想,就研究本身是不关心对与错的。但为什么有所谓的对和错,为什么彼人和此人对对和错的看法不一,这一定是科学研究的范畴。比如吃药可以使运动员的状态更适宜成绩提高,那吃什么药是对的?或者吃药是对的?这些都是伦理、道德及法律不能回避的话题。但有一定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厘清这个界限。

我特别对第三点做了一个提问,但很尴尬的是,一不留神就陷入了体制的政治性的泥潭。看来,科学也有他无奈的地方。不过,有一位同仁提出了一个会引发悖论的问题,CHEN的回答很简洁也很精彩,说道:我不知道,我想这就是你需要研究并告诉我们的。

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人类对自己的研究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进展。我想,由于这样的研究成果,人们可以对那些以前认为不可控的突发事件更好地进行干预。我们通过对当事人的脑电图进行评估和分析,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会怎么想,更好地预测他会做和能做的事情。本来预测是玄学,科学终于有一天可以让玄学中止了。只是唯一让人感觉不很对劲的是,如果人生一览无余,如果可以用技术的方法改变,那人还有什么乐趣?或许,有限的技术对人类是福音,而无限的技术则怕是人类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