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不德独家对话赵启正:中国必须大力开展公共外交


       南方访谈              中国必须大力开展公共外交

       编者按:公共外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引起热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两次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及公共外交,一个公共外交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在南方日报专栏作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先生的帮助下,南方日报评论员周虎城(康不德)对全国政协发言人、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深入剖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国力越强,公共外交越重要

 

        周虎城:这几年来,公共外交在中国进入视野,我也注意到,几年来,您和您在外委会的同事多次以公共外交为题撰文,为什么如今要注重公共外交?

      赵启正:我在上海当过副市长,分管外事、外贸,后来又兼任浦东开发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而到中国访问的国宾70%以上要访问上海,这些人士包括外国政要、重要的投资者、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等等。在交流当中,深感国外人士对中国的理解太肤浅,究其原因,一是和中国接触太少,二是受西方媒体误导。要想纠正这些,要靠所有能和外国接触的中国人,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外交。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不含去港澳台),而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可以说民众间的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双向传播。

     周虎城:您的意思是说中国国力越增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越大?

     赵启正:中国国力越来越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客观事实。现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随时可能成为世界舆论的主题。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回答国际对中国的兴趣和疑问。

                                  

                 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他们也不利

     周虎城:这些年来,西方不少媒体一方面肯定中国崛起,一方面又觉得中国充满了威胁,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赵启正: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时有严重的歪曲,乃至攻击。冷战虽然早就结束,但冷战思维并没有结束,还颇有市场,同样的事情,印度或者巴西去做就可能没有问题,中国去做就有问题。这种偏执会产生遏制中国的政策,这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他们自己。正确认识中国不仅是中国人所希望的,也是西方明智人士应当持有的态度。

     周虎城:那您觉得,部分西方媒体戴有色眼镜的根源是什么?

     赵启正:中国有13亿人口,面对这样的国家强大起来。历史上和现在的几个西方强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和崛起之后,都曾欺负过别的国家。一些人以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猜测中国,就会不放心,甚至产生恐慌。其实,正确认识中国,事关他们的重大利益 ,早点摘下有色眼镜 对大家都有好处。  

 

                          要向邻居讲真实的故事

    周虎城:现在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基本上都是宣传式的,从中国媒体上看见的中国和从西方媒体上看到的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中国。                      

    赵启正: 我早就说过,对外说“宣传中国”不如说“说明中国”,(因为中文“宣传”对应英文的propaganda是贬义词)。十年来,中国政府的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新闻发布制度,现在他们都会非常及时地向国内外通报新的政策或某些新发生的情况。以往我们不太愿意讲故事,或者讲不好故事,因此就给别人先讲中国故事提供了机会。而别人讲的故事可能是失真的故事,等别人讲完了假故事,我们再去讲真故事,已经晚了。“先入为主”,中外皆如此。

     周虎城:讲故事是需要艺术的,我们该怎么讲故事?

     赵启正:“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你如果用江浙一带流行的越剧去演唱“梁祝”,到了北京人们就听不懂了,到了外国更不容易理解。而用小提琴协奏曲来表达, “梁祝”这个中国故事就流传到了国外,

     周虎城: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目前在海外的力量?

     赵启正:媒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我们以往对海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加之文化差异性较大,我们的记者也很难采访到独家要闻。当然,优秀的驻外记者数量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公共外交需要更多人参与

     周虎城:贾庆林主席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外委会将有什么举措?已经

     赵启正:事实上,全国政协对外交往基本上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这也是全国政协外委会给予自己的一个新的定位。今年我们外委会除了要全力配合办好“21世纪论坛以外,还要办好一本期刊《公共外交通讯》。这本通讯在两会前夕刚刚创刊,作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热情称。《公共外交通讯》的作者除委员外,还有国内的知识精英,也有几位海外作者。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这本通讯有望成为面向公众出版的季刊。

     周虎城:作为通讯的一名撰稿人,我也深感高兴。毕竟,公共外交在中国是新生事务,需要更多人参与、认知。

    赵启正:是的。现在,一些公益组织看到《公共外交通讯》后,主动要求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推动中国民间与世界的交流。这说明大家还是愿意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传播中国真实形象。

 

 

              孔子学院教汉语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周虎城:有人说,孔子学院在海外主要是教汉语,而不是传播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人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没有温习好,发展好,如何向海外公众传播云云。

     赵启正:我不这样看。语言本身不仅承载着文化,而且是文化本身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字经过几千年传播下来,也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变迁,也表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学习好汉语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全球说汉语的人口最多,但使用汉语的国家却很少。通过语言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最可靠的。推广本国语言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战略。英国也好,德国也好,都有专门的机构向外推广本国语言。这些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外国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要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多帮忙,少挑剔。

                          

                      要注重“和”,平常心看待摩擦

     周虎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微博这样的新技术手段争取选民,他们也在用这些技术做公共外交。现在新技术越来越发达,您觉得中国公共外交应当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

     赵启正:网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我想对中国的博友说两句,就是觉得和国外博客,我们的博客不错,但许多跟贴太肤浅,大有改革的余地。

      周虎城:中美关系今日出现波动,您如何看待这种波动?普通老百姓在其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赵启正:有贸易之类的摩擦很正常。不仅中美有摩擦,日本和美国也有摩擦,他们的贸易争端持续了几十年了,这些摩擦都不足为奇。对于民众来说,我觉得,还是要讲究“和”。中国文化的核心离不开。我们汉语里面常讲和谐”“和为贵”“和善”“祥和等等。有了“和”文化,我们就能够理直气壮在心,理直气和在外, “得道者多助”。

     周虎城:那这种公共外交的意识究竟是什么意识?

     赵启正:责任,知识,表达,倾听,讨论。这就是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境界。如果我们凡有机会与外国交往者都能够做到“公共外交,匹夫有责”,能够带着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国际交往,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将为之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