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这档子事


今天三八,写篇东西应个景儿。

对于女人这个名词而言,应该有三个维度。

其一、生理现象。生理上,人类这个物种被划分为男人或女人(真正生理意义上的雌雄同体属于遗传变异之类的范畴,非常态)。有理由相信,这种生理上的区分应该还有漫长的未来。

其二、社会地位问题。在多年以前,女人属于二等人这种社会地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这是经济基础造成的。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使得女人缺少社会地位。不过,平心而论,女人缺乏社会地位也只有大概不超过三千年的历史,而人类这个物种,有百万年的历史。

在一波又一波的女权主义运动下,女人属于二等人的社会现象正在减少。同样有理由相信,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大概再过个千把年就可以完全实现。

其三、带有符号性质的气质问题。比如说:你不要那么娘们,这句话中所带到的女性,就是一种气质问题。相对而言,女性代表着“软”,男性代表着“硬”。女人哭泣是一种美丽,男人哭泣就是一种堕落。

气质趋同,是当下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女性代表着软纯粹是一种刻板印象,事实上,刚硬的女性,柔软的男性,到处都有。阴气转阳——假小子,在不久的过去中已经被接受,阳气转阴——娘娘腔,今天也正在被宽容。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专门研究了男女气质的融合问题(p.159-p.194),他的结论是,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推动了这种融合。论据为何,有兴趣的可以去翻阅。

我忽然又想起了舍基的《未来是湿的》一书,是的,软和硬真得在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湿的。

生理上,男女的区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存在;

社会上,男女的区分,会慢慢消除;

观念上,男女的区分,正在趋同。

故而,未来的三八节,究竟要用于纪念什么,大抵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有一天,人们需要三八节来提醒自己:原来,还是有一种动物,叫“女人”;另外一种动物,叫“男人”。

顺便推荐一个视频看看,其中的营销意味可以忽略:

这则视频似乎要告诉我们的是:江山、美人,其实是同一个选项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