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谈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政府当然承担起主要的投资责任,公立医院就应当因此而担负起公益性、福利性的角色,如果仅仅用经济学的眼光,将公立医院视作为自收自支的独立养活自己的经济体,那么它的所有主要经济来源不是来自于政府财政 ,而是广大患者就是必然的了,是广大患者在支撑养活公立医院。人民群众感到医疗费用增加,医疗负担加重,就是必然的了,如果将责任一味地定在医院身上,板子也打在医院身上,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贵就贵在医疗费用上,难就难在自己经济上负担不起而作难。哪个病人不想找更高明的医生享受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呢?只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经济上承受不起罢了,那些高收入、高消费的群体甚至还有条件跑到国外去就医,也就无所为贵和难了。当然,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如果大大提高了,恐怕就好了,然而,医院的费用恐怕也会随之提高,患者本来就有病,然而医院还要靠他们来养活,那些专家级别医生还需要更高的经济待遇,患者找他们也就需要支出更多。试想,如果医院的所有收入和费用支出都不需要依赖患者主要供养,患者又哪来的看病贵,看病难呢?

    公立医院的改革,应在医院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大前提下,公立医院的公有性不可动摇,保持基本数量的公立医院,由政府完全投资,在税收等方面提供基本的政策扶持,以非营利、福利化为基本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公立医院得到救治;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也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应当参照教育体制的改革一样,将公立医院列入财政体预算体系,至于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则可按照营利性经济体加以适当引导和营利限制。

    也许,国家财政现阶段很难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供养公立医院,但国家仍然要尽力拿出财政支出和优惠政策来扶持公立医院,首先,公立医院的数量是要限制,但规模不要过分限制,足够大的规模是医院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物质技术条件上等级、增强实力,更好更优质地服务患者的重要条件,但是覆盖的社区范围要适当地扩大,派出分支机构要适当地进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无论在中小城市还是县城,公立医院虽然数量众多,但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因而,也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需要。就拿豫北一个小县城为例,全县人口65万,城区人口不到5万,而城区的公立医院就达10余家,如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福利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城镇医院、城关卫生院、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城镇计生所、城关计生所,以及一些公立医院在城区设立的分支门诊、专科医院(如脑血管医院等),这不仅使县财政用于这些公立医院的有限资金非常分散,而且,使得大量医疗资源在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率的使用,不能形成规模力量,从而,在县城没有一家医院达到三甲等级,大量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始终徘徊在县级及其以下水平,总也不能达到三甲级水平,许多患者的较大疾病往往不能在县级解决,而必须转诊到市级医院,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县乡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所以,县乡公立医疗资源急需整合,急需设立一至两家三甲医院。试想,如果在县城、小城市设立有1--2家三甲医院,人民群众就医的满意率必然大大提高,这要比那些众多的小公立医院不知强多少倍!而且,许多大病、急病、重病、难病也都可以在离家最近的三甲医院的到解决,哪里还会再跑到那些大城市的大医院呢?大城市的大医院的压力和负担岂不是会少许多吗?

    其次,公立医院的非医务人员要尽可能地减少,非医疗性质的服务要逐步社会化,这样医院就可以有更多的财力、人力、精力用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上,减少非医务人员性的经济支出费用,同时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杜绝病人养医、收红包、吃请等之类的不正之风。

    政府供养公立医院后,医院的收费就必然下降,病人的负担也就必然下降,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也就不会存在了 。医务人员的主要精力就不会再放到为个人收入的提高而挖空心思为病人开所谓的好药、贵药、过度检查、大处方、有提成的处方药和检查项目等,而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不断使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进步,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让医学和医疗行业真正成为救死扶伤、人人尊重的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让医生和护士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高尚的白衣天使,而不是依赖患者的血汗钱过活的白衣群体。

    当医疗行业市场化到一定程度时,医疗行业甚至与此相关的医药生产商和经销商、医疗器械生产商和经销商就必然依赖于患者群体来养活自己,而医院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这就必然导致患者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加大,这种本性是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任何制度、法规都阻挡不了,即使我们采取居民医保、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医保以及商业保险等各种医疗保险措施,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体人民,也不能阻挡这种本性,也就丝毫不能减少社会和个人家庭在此方面的支出成本,因此,卫生行业作为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的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不断地增加。要减少这种社会运行成本,就应当将卫生事业真正作为公益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再让它完全市场化,不再让公立医院扮演市场主体这种角色,当然在公立医院之外的民营医院、私人诊所,作为卫生事业中的一种重要的必要辅助和补充形式,还是应当继续发展的,它们作为市场主体,进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是应当的。

    医疗行业的市场化使每个医疗机构都成了市场主体,因而就必然具有市场主体的特征: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追求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和消费的最大化,这两点对于其他许多行业的市场主体来说,都是应当的,合情合理的,但对于医院来说,全社会的人们都更希望和愿意将医院看作特殊行业、特殊主体,更希望和愿意看到它的公益性、福利性。病人有病痛折磨就已经够痛苦、够让人同情甚至可怜的了,如果此时,有人趁机赚病人一笔钱财,那简直不但可恶,而且可恼、可恨,所以,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行为虽然符合了自己作为市场主体这个角色,但与全社会的消费者的心理愿望是大相矛盾的。再者,医院和医务人员在医疗知识技术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病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他们往往以极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了医院和医务人员,他们也必然希望自己受到医院和医务人员真心的关爱、真诚的服务、精湛的医术、精心的治疗,而绝不是被人趁机送来过度医疗服务、有各种提成、回扣、分红的医疗检查、医学诊断治疗技术服务、药物治疗等。但对于医院和医务人员来说,作为市场主体就必然希望病人接受更多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甚至不管病人实际上是否真的需要,这也就必然会有许多医院和医务人员迷失了医生的天职,迷失了高尚的医心医德。以上两点,是导致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日下,药价虚高,医疗乱收费,过度医疗等等的根源,也是导致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单单靠药品零差价是绝对解决不了的。总之,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取向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错了的,是不成功的,作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的重要承担者,与市场主体这个角色是相矛盾的、不相容的。只有把公立医院不再作为市场主体,而还它原来的角色,才能真正将卫生事业具有公益、福利的社会本性惠及全体国民。

     即使在古代,许多医学家就将定为仁者的事业,医者,仁者之心,把患者作为医者仁术救治的对象,乐善好施,普济天下,历来为医家的崇高道德被遵循,决不把赚取病人的钱财作为目的和追求,从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等等,数不清的历代名医,之所以被劳动人民敬仰和传颂,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医术高明,更因为他们的高尚医德和仁者之心,行仁者之术 卫生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让医务人员迷失了医者,仁者之心,仁者之术的本性,让卫生事业迷失了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本性。试看 今天的行医者,为了追逐利润甚至过度地用药、用贵药、大处方、过度检查,只要有提成能增加个人和单位的收入,就千方百计地这样去做,这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之所以较多地在公立医院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深地反思公立医院的改革取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