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变相抢生源之虞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变相抢生源之虞 


                                          娄义华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出,立即引来舆论一片哗然。遭遇不少媒体的评论,多数评论一边倒地道出:“最大问题是隐藏着不公平。”而只有北大和少部分支持群体对此击掌欢呼。此举一出,教育界显然与往日的喧嚣大相径庭,显得异常宁静。令不少分析评论人士大跌眼镜,始料未及。以为会形成冬日里的一股“热潮”,热而,教育界对此事件却是异常的平静,显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得有些“冰冷”。

 
    北大的消息一经发布几日后,仅有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跳将出来,“痛批”北大的这项招生改革举措。他认为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三大”不公平:其一,对全国的学校进行选择,全国只有39所中学获得推荐资格,为何不平等对待,难道别的学校就没有优秀学生?其二,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难道这些学生就不优秀?既然你是最优秀的学生,你还怕考试?其三,校长实名推荐,“不直接、不科学、不权威”,因为真正了解学生的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但他们却无权推荐,“是校长了解学生,还是老师了解学生?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体现。这三点“不公”,也是社会各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在“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语境中,在高高飘扬的“北大希望通过这项政策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旗帜下,北大的竖起的“改革大旗”是否应该得到公众的宽容?甚至理解和支持。在当前,显然不太可能达成这样的愿望。北大的这种录取学生的举措,能否“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是否真正促使“憋足的教育制度”得到改革,回到多少人一直在竭力呼唤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和历史去回答。

    跳出“改革旗号”下的解读,北大的这种招生制度改革,很容易被公众解读出另外的深层含义。其实这是最为浅显的,第一思维就能想到的内容。北大首先是一座高校,中国的一所著名高校。教育部授予了“尚方宝剑”——自主招生,既然他可以自主,那么他要改革以往那种被动式的录取,变为主动“投怀送抱”,岂不是一招“妙棋”。在往年的招生时期,众多高校在抢夺“状元”的道路上,“暗战”早已到了拼得你死我活的地步。近几年来,随着香港几所大学的加入,这样的场面更是狼烟四起,竞争异常惨烈。在自主招生的制度下,北大要主动出击,通过筛选,专挑那些总是爱出“状元”的中学作为“推荐”的对象也不为过,仅仅只有39所重点中学荣幸入选推荐行列,这样去理解,公众是乎可以宽容北大的这次招生改革呢?这样的改革,这种模式,为何只有少数人在对此进行“痛批”,而附和着寡呢?恐怕这时候,有不少高校在一边偷着乐呢?他们同时已经在谋划自己的对策,如何应对北大的这种被动招生变为主动招生。尤其是那些手握自主招生大权的高校,是否会效仿,也推出“校长推荐制”、“班主任推荐制”、“教育局长推荐制”……抑或别的“奇招”呢?

 
    北大的招生制度改革,看上去很美,能否肩负起“北大希望通过这项政策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高校的招生制度来促进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尤其是“大师”,显然有些天方夜谭。即便北大开了一个头,全国的所有高校都来效仿,在招生制度上侧重综合素质的考核。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制度却未能真正发生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优劣上。北大等高校渴求的推荐人才,哪怕是校长加班主任,以及专家委员会的慧眼识珍珠,推荐上来的也是应试教育下的“蛋”。孤掌难鸣,如果这样的制度只有北大一所高校从中“受益”,最终也会被现行的制度同化掉,变相抢夺优势资源,其他高校是否应该拿起维护公平的大旗来实现平衡。这样的改革步伐还能走多远,值得忧思。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