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徐昌生:经济学家不能无耻到这个程度


笔者按:徐昌生先生是我的朋友,他通过自学成才掌握了经济学,并写了许多经济学的文章,专业性非常强,现转他两篇文章,供参考。

 

经济学家不能无耻到这个程度

       一个普通人不懂市场经济可能无碍大局,但是制订政策的官员不懂市场经济则危害极大,因为不合理的政策妨碍的是无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标题之所以在吴晓灵的后面加上个们字,是因为有权制订政策却缺乏相应知识的官员可能还不少!

       最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央行原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局长吴晓灵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专访,文章的标题是《巨额外汇储备怎么管,怎么用》。在这篇专访中,吴详细地阐述了目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性质、管理原则等,同时坚称这些外汇不可以分给全国人民,也不能用于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

       吴的观点其实是有所针对的。前段时间,以张维迎为代表的多个经济学家提出,应当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分出一半给普通百姓,让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在经济困难时期也能分享到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帮助他们度过现阶段的艰难时光。

       而吴以原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权威身份,阐述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不可分的理由,理由冠冕堂皇:“一是因为它是由中央银行用发行人民币的方式收购进来的;二是因为它是国家对外履行国际债务的保证,即政府、企业和个人要使用外汇偿付对外债务时能用人民币换成外汇去偿付债务。”

       吴的回答可能会让一般的读者一头雾水不得要领。还是先费点笔墨,让读者明白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再来评判吴的观点也许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要想获得外汇,首先是中国的企业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假定),企业拿到美元后需要进行再生产,但美元却不能在国内采购各类原材料,此时,出口的企业本应当是将美元卖给需要进口的企业,如果不能赚钱,这说明出口企业的出口行为是错误的;如果能够赚钱,则说明出口企业的行为是值得的。问题是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出口企业不能把美元卖给进口企业,而只能卖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汇率兑付人民币给出口企业,比如1美元兑付7元人民币(举例),这个汇率是由央行强制规定的。

       按道理,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将出口企业交来的美元卖给进口企业,实现收支平衡,然后从中赚取手续费就万事大吉了。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进口企业并不买账,问题就出在前面提到的1美元兑付7元人民币的汇率上。出口企业收到1美元便可以在国内换回7元人民币,他们将产品低价卖出仍有钱可赚,因此他们拚命出口;可是进口企业要花7元人民币才能得到1美元,他们觉得用这样的价格去进口设备划不来,或者说用这么多钱去买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根本就没有竞争力,因此他们就不会去用人民币购买美元。出过国的读者,想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换了一大把美元到了国外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无论买什么,如果折算成人民币都比国内贵,因此只好又把美元带回来重新换成人民币。也就是说,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们中国人大部分是用不起美元的。

       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辅证。中国的外汇越攒越多,什么时候会大把用上呢?一般都是某某领导带队去一趟美国或者欧洲,结果带回来的往往是大手笔的订单。一般人也许会奇怪,怎么中国的企业家都成了小孩子,该不该进口,难道还要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把关吗?其奥妙就在于,中国的企业用现行的汇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大部分都不合算,只有国有企业在政治任务当前的情况下,才心甘情愿或者无可奈何地去充当冤大头!

       既然商业银行的美元只有人存而没有人买,商业银行再多的钱也经不起兑付,他们只好把外汇卖给央行,因为这个1美元兑付7元人民币的汇率标准是央行制订的,他们同样有理由叫央行按照这个标准支付人民币,他们不能赔本呀!按说,央行也没有钱,央行并不是盈利单位,但是央行有权力。什么权力?想必读者都猜到了,央行有印钱的权力。当巨额外汇滚滚而来的时候,央行只好开动印钞机。

       在汇率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出口企业拚命地把国内财富送到国外换取美元,央行就拚命地印刷人民币来穷于应付兑换美元,一方面是国内的财富在减少,一方面是国内的人民币在迅速增加,后果不言而喻,2007年底到2008年初的通货膨胀便是央行大量印钞的结果。当然,央行的印钞行为对自己还是有收益的,那就是库房里充塞着堆积如山的美元(也有相当部分去美国买了债券或者投资,但本质上还是归国家统一管理支配)。所以,吴在接受采访时语焉不详地说,中国的巨额外汇“它是由中央银行用发行人民币的方式收购进来的”,并补充说“也是人民银行对社会的负债”。

       有了前面的描述,我们就会明白,吴说央行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银行对社会的负债”的确所言不虚,那么象张维迎所说,将外汇分之于民或者用外汇来为百姓做社保资金,不正是“欠债还钱”的体现吗?不正是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这在逻辑上至少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吴坚持认为外汇不可以分,理由便是前文吴回答的第二条,意思是:外汇都分了,如果有政府、企业和个人要来银行用人民币兑付美元,而央行手里又没有了美元,岂不有失国家信誉!

       美元要不要分,这是中央的决策,我辈普通百姓没有发言权也没意见;但外汇能不能分却是一个学理问题,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反对分汇于民,这会混淆百姓的视听,也会影响最高领导的决策。乍听之下,吴的回答非常有道理,如果有企业要用美元进口设备或者百姓要用美元出国旅游,但央行却没有了外汇储备,这如何是好?吴晓灵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来担忧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说她杞人忧天一点也不为过。

       美元在国内的确是不能流通,的确是不能用于百姓的购物或者投保,但是,美元却是可以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能够买到东西的货币,有人想购买或出售,必定会有人会出售与购买,市场的流通便能解决任何企业与个人的兑付问题。央行大可不必忧虑,中国的百姓分到了美元,都会象央行将美元放在库房里一样而捂在自己的箱子里。当百姓把分到手的美元或者美元债券以合适的价格卖给了正在准备进口的企业时,外汇就完全可以用来促进内需和保障民生。至于价格是不是还能保持现在央行规定的比例,那就只能由买卖双方来确定了。

       可以预料的是,百姓分得美元后,美元在国内的价格一时会陷入混乱,有人贱卖,有人贵买,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美元在中国的阶段性均衡价格必定会产生,届时企业出口或进口是否值得就有了真正的市场标杆;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有些出口企业本来就有可能是亏损,只是靠央行强制规定的汇率在国内多换人民币而大赚其钱,在人民币升值出口不能再赚钱的现实面前,只好将产品掉头转向国内市场,这与中央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倡导不谋而合。中国经济可能会从此真正走上以内需为主的道路。

       张维迎的观点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看只是主张将外汇分发给百姓,本质上是反对外汇管制,希望政府用买卖双方均能接受的汇率调控市场;吴晓灵的观点也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看是阐述反对分发外汇的理由,本质上却是主张外汇管制,继续用固定僵化的汇率来束缚市场。张是学者,张的观点说说而已,吴是官员,吴的主张却正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继任外汇管理者的思路,这的确令人忧虑!

       假如央行沿着吴的思路走下去,甚至更进一步,为了刺激出口而人为地将人民币继续贬值,下面的结果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是中国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而同等的财富却换来更少的美元,因为汇率偏低意味着我们换回等值的美元需要用更多的东西;二是中国的美元总量还会不断增加,因为出口企业创汇动力强劲,而进口的企业根本没有用汇的动力,国内美元多进少出岂不增加;三是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因为政府不让人民币升值,相当于动用全国的力量给出口企业补贴成本,这不符合WTO的规则;四是产业结构将会更加畸形,因为出口企业产品低价贱卖也能赚钱,原本是不应该投产的企业会因为出口换汇带来利润而拚命地加大投资;五是一旦世界金融危机缓解,国外的消费能力逐步恢复,出口增多则人民币必将大量发行,国内通货膨胀可能卷土重来。

       拥有两万亿美元已经让中国坐上了世界外汇储备的头把交椅。当我们刻意用偏低的汇率来换取外汇时,攒钱的过程中我们用更多的东西换来更少的美元已经损失了一次;当我们用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各种基金股票时,基金股票价格大跌(如黑石基金)又让我们损失了一次;当我们用外汇储备来购买有美国政府担保的各类债券时,因为这些公司(如房地美、雷曼)的破产或亏损我们又损失了一次;当我们手握这些美元茫然迟疑进退维谷的时候,因为美国已经决定了要开动印钞机来救市,这意味着我们手中的美元还要进一步受损(贬值),于是我们愤怒了,举国上下怒不可遏地抗议:美国无耻!

       需要大家深思的是,这一切是美国的事先阴谋,还是我们自愿入彀?是美国无耻,还是我们无知?

 

 

汇率问题正在以讹传讹

——对汇率知识的系统阐述与认识纠偏

    自从美国指控中国政府操控汇率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以来,两国有关汇率的口水仗激战犹酣。汇率问题不仅成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热点,也成了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的话题。一个个专家学者粉墨登场慷慨激昂之后,一个个百姓早已被撩拨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

    不过,尽管百姓们对老美愤慨无比,其实他们对汇率知识的了解仍然还是片言只语凤毛麟角,有的压根就没听明白,他们只是习惯性逢美必反而已。当然,没听明白也不是老百姓的错,因为专家学者们所说的道理大都牛头马嘴破绽百出,本身就不合逻辑的理论说起来当然叫人如坠云里雾中。大部分人之所以人云亦云地反对人民币升值,其观点大致有如下三种:

    一是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的东西就很贵,出口企业就会倒闭,届时将百姓失业经济萧条;二是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人民币已经在不断地贬值,美国人却在叫我们升值,这不是阴谋是什么;三是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凡是美国人让我们做的,肯定没安什么好心!

    让人民币升值真的是美国人的阴谋吗?我奉劝广大同胞,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切勿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笔者不才,愿意试着用最浅显的语言把汇率的知识系统地讲述一遍,坚信各位读者即便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也能使您对汇率问题重新认识,使您对上述疑问拨云见日,至少不会再轻易迷信那些在媒体上隔三差五抛头露面的所谓经济学家。

一、为什么需要对外贸易?

    有一个故事不得不反复提起,虽然故事的内容早已老得掉牙了无新意,但对于没有经济学知识的老百姓来说,学习它对理解汇率原理至关重要。

    说是人类尚处在以物易物的蒙昧时代,某甲制造了两柄犀利的斧头,某乙射死了两只肥壮的野羊,甲只需其中的一柄便足够自己砍伐树木,另一柄只是闲置;乙一时半会也吃不了两只羊,另一只放长了时间就会腐烂变质。于是,两人便自发地将多余的东西进行交换,尽管斧头还是斧头,野羊仍是野羊,他们的数量与质量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双方的境况却因为交换而得到了改善,因为双方都用自己多余的物质换回了对自己有用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等自愿的交换使各种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得到分配,能使交换的双方增长财富。从这个故事推广开去,要想使一国一地的百姓更加富有,就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来促进更加广泛的交换,交换越多,百姓致富的步伐就越快。当然,人类早已进入了使用货币的文明时代,但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本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货币只是充当了交换的媒介而已。

    对外贸易与国内百姓之间的交换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同样也能促进交换双方的财富增长,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要都把捍卫贸易自由作为口号吊在嘴上的原因。但对外贸易与国内也有不同,因为各自的产品在计价时使用的计价单位并不一样,美国人用的是美元,中国人用的是人民币,用多少元人民币的中国产品才能换回一美元的美国产品,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汇率的问题应运而生。

二、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前面已经说过,交换的本质是以物易物,假如甲国什么资源产品都有,而乙国资源产品匮乏,此时甲国的钞票就更值钱,因为乙国迫切需要甲国的产品资源,它情愿用更多的产品来换取甲国的钞票以购买甲国的资源,否则甲国就不会与你交换。

    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假如乙国原先迫切需要甲国的石油资源,后来他们在自己的境内发现了一座贮量丰富的大油田,那么乙国对甲国的石油资源需求就会下降,此时乙国的钞票相对于甲国的钞票自然就会升值。因为乙国缺油的窘迫已经得到了缓解,原先换1吨甲国汽油愿意拿出10吨粮食,现在却只愿意拿出5吨粮食。

    以中美两国而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由中国对美国(或者说世界市场,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各类资源产品和美国(或者世界市场)对中国各类资源产品的供需决定的,就象一国之内的物价是由供需双方决定一样。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彼时中国缺少制造技术,小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皆不能造,而中国又急需这些东西以支持现代化建设,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就非常不值钱,因为,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国乃至世界市场购买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外方拿到了大把的人民币却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可采购。就象现在海地的货币不值钱道理一样,因为你现在即使拥有海地的货币,但因为其已遭受严重地震,你根本买不到你需要的东西。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除了大飞机之外,不仅自己能够制造电脑、小车和各类机械装备,而且能够利用这些装备和中国劳动力的优势,生产出更多鞋子袜子领带打火机等诸多轻工产品,这样,一方面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美元去美国购买工业产品,因而对美元的需求就下降了;另一方面美国人拿到人民币后却可以在中国买到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因而他们对人民币的需求上升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对美元的需求减少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值钱了。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势所必然。

三、汇率升降有没有客观标准?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该升到多少才合适?有的专家说,汇率问题是主权问题,升不升应当由我们国家自行决定;有的专家说,人民币已经在5年间升了21%,不能再升了;有的专家学者干脆说,人民币不仅不应当升值,还应当贬值,因为贬值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更有利于抢占世界市场。

    面对众说纷纭,老百姓当然是一头雾水。但是,从前文所叙的平等自愿的交换能够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仍然可以对这个貌似高深莫测的问题找到清晰明了的答案。

    任何一方交换的目的从主观上说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虽然客观上也有助于他人。对外贸易,如果我们仅仅是把东西卖了出去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卖东西换回的美元再到美国市场上买回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样,交换才算完成。如果只卖不买,那意味着我们的东西倒是给了别人,但别人的东西却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交换也许是促进了美国人的财富增长,但却没有使我们自己的财富得到相应的增加。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专业分工的时代,要真正彻底地完成两国之间的交换,既要依赖出口公司也要依赖进口公司。如果出口公司只管把产品卖到国外去,而进口公司却不愿意用出口公司换回的美元来完成进口,则意味着交换并没有完成。有一条标准可以衡量汇率是否正确,那就是出口公司换回来的美元能够毫无障碍地卖给进口公司,进口公司愿意收购这些美元并全部用于进口,此时就意味着交换的彻底完成,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财富得到了增加,因而这样的汇率就是正确的。

    举一个例子可能有助于大家对上面一段话的理解。假定中国某客车厂出口一批高档客车给美国,美国人愿意出100万美元购买,超过了这个价格美国人就宁愿自己制造或者到他国购买。此时,客车厂要不要做这桩生意既取决于制造成本,也取决于汇率。假如客车的生产成本既定是600万人民币,能不能卖的关键就看这100万美元拿回国内可以换成多少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客车厂拿到这100万之后,只能到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去兑换人民币。如果按照1美元兑换6.8元的人民币,则这批客车可以赚80万元人民币,这单生意当然可以做;假如国家将其更改为1美元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则这单生意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就意味着要亏损100万元人民币。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汇率越低(也就是1美元能够兑换更多的人民币),比如说1美元可以兑换100元人民币,则出口企业的生意将毫无疑义地兴隆无比。

    但是,问题到此并没有完结,人民币不值钱固然有利于我们出口,可攒美元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用这些美元从美国或者世界市场上买回我们国内需要的东西,此时要靠进口企业担纲大任。进口就需要美元,那么进口企业该用什么样的价格向银行购买美元呢?当然是要按照银行从出口企业购买美元的价格执行,并且要加上手续费,否则银行岂不赔本?可是,此时进口企业根本就没有积极性,因为按照6.8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的价格来购买美元,进口企业觉得除了少数诸如大飞机之类的高精尖产品之外,其他几乎无论买什么回到国内都不合算,要么他们自己的人民币不够多买不起这些产品,要么买回来这些产品回到国内价格昂贵不会有人购买。出过国的读者想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换了一大把美元到了国外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无论买什么,如果折算成人民币都比国内贵,只好又把美元带回来重新换成人民币。也就是说,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们中国人大部分是用不起美元的。

    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辅证。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什么时候会大把用上呢?一般都是某某领导带队去一趟美国或者欧洲,结果回来时往往就签订了大手笔的订单。一般人也许会奇怪,怎么中国的企业家都成了小孩子,该不该进口,难道还要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把关吗?其奥妙就在于,中国的企业用现行的汇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大部分都不合算,只有国有企业在政治任务当前的情况下,才心甘情愿或者无可奈何地去充当冤大头!

    讲完上述例子,读者诸君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假定汇率正确的话,银行的金库里账号上就不会有太多的美元堆积,因为它们从出口企业处买来的美元早已被需要进口的企业买走了,可事实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堆积了2.4万亿庞大无比的巨额美元,您能说这样的汇率是正确的吗?

四、出口企业是在赚谁的钱?

    那么,目前到底应该以多少人民币去兑换1美元才算合理呢?其实,除了市场,任何专家学者都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因为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国家对外国资源产品的需求及外国对该国资源产品的需求都是动态的,什么统筹一揽子物品价格来综合计算,什么采用固定的比价紧盯美元的策略,以及将汇率一劳永逸地固定在某个数值上,都可能离真实的汇率差之千里。

    正因为市场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汇率都不进行强制干预,也不进行大量的外汇储存,而是让百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保存与兑换,这样的汇率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出口与进口达成平衡,此时的汇率才是正确的真实的,才能真正地促进交换双方的财富增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汇率是否自由浮动,就成为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标准。

    当然,汇率自由浮动,将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比如三个月前是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于是企业接了一单1000万美元的生意,可是三个月完成加工制作之后,汇率变成了1美元只能兑换5元钱,意味着收入将从6800万元人民币降到5000万元人民币,那么这桩订单完全有可能会从盈利变为血本无归。所以,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他们希望人民币汇率起码是稳定,最好是贬值,无论如何也不要升值。

     回到前面客车的例子,出口一批高档客车到美国,我们的生产成本是600万元,美国人只愿意出100万美元购买,如果按照现行的汇率客车厂可以赚回80万元人民币。但如果国家放开汇率管制,按照市场需求美元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值钱,人民币势必升值,假定升值到1美元兑换5元人民币,则客车厂在真实的市场价格下,每生产一批客车,实际上亏损100万元,这单生意其实是不应该做的;但如果政府强制人民币继续贬值,比如贬到1美元兑换10元人民币,则每批客车可以赚到400万元,这对客车厂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钞票。

    需要提请读者诸君注意的是,不管美元兑换多少人民币,即便是1美元兑换10元人民币,客车厂能够大发横财,美国人对这批客车也只付了100万美元,我们国家只能凭着这100万美元从美国市场上拿回100万美元的商品。既然美国人没有多付钱,但客车厂却赚得盆满钵满,这钱是从哪里来的?

    这钱其实与美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客车厂把100万美元交给商业银行按固定的汇率标准兑换来的。中国像客车厂一样的出口企业何止千万,他们因为在现行的汇率标准下有钱可赚,必定会拼命地加大生产出口国外以换取美元,再将这些美元从国内商业银行里兑换出人民币,有钱可赚企业当然会乐此不疲。

    问题是,商业银行兑换美元的钱又是从哪来的,按道理应当是来自进口企业对美元的购买,这样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就平衡了。可前面已经讲过,按照现在的汇率标准,进口企业根本就没有进口的积极性,美元只进不出或者多进少出,商业银行再多的钱也经不起出口企业的兑付,它们就只好把美元卖给央行,因为这个兑付标准是央行制订的。央行本没有钱,因为央行并不是盈利单位,但这并不妨碍央行能够付出钱来,因为央行虽然不能盈利,但却有印钞的权利,随着出口企业美元的不断流入,央行就开动印钞机按照美元数额的6.8倍印刷人民币向出口企业支付,然后这些人民币再通过出口企业的生产采购环节全部流入了国内市场。

    你想想,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2.4万亿美元,那么央行为此多印了多少人民币投放市场呢?心算一下你就能得出已经投放了超过16万亿的人民币。其实,还不止这个数,因为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汇价格是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总是感觉到人民币不断地贬值吗?

五、人民币不升值会有什么后果?

    人民币不升值,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能够生产兴旺,企业有利润,工人不下岗,这对出口企业当然是好事一桩,这也是出口企业言之凿凿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可是,政府决策不能仅仅考虑出口企业的利益,更多的是要考虑全社会的利益。我们还是来看看人民币不升值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一是中国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而同等的财富却换来更少的美元,因为汇率偏低意味着我们换回等值的美元需要用更多的东西,说白了我们是在送东西给别人;二是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因为政府不让人民币升值,就只能靠印刷人民币来兑付美元,相当于动用全国的力量给出口企业补贴成本,损害了其他国家与中国出口企业生产能力类同企业的利益,这不符合WTO的规则;三是产业结构将会更加畸形,因为出口企业产品低价贱卖也能赚钱,原本是不应该投产的企业会因为出口换汇带来利润而拼命地加大投资,中央反复提出的所谓减少出口增加消费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终将化成泡影;四是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缓解,国外的消费能力逐步恢复,出口增多则美元储备还会继续增多,为了兑换美元人民币只好大量发行,国内通货膨胀必将如影随形卷土重来。

    有的人看到这里,或许还心存侥幸,人民币不升值毕竟使我们中国的外汇储备坐上了世界第一把交椅,这说明我们中国现在有钱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积贫积弱了。然而,天量的外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财富在手牢不可破,它同样面临着不断缩水贬值的可能。

    当我们刻意用偏低的汇率来换取外汇时,攒钱的过程中我们用更多的东西换来更少的美元已经损失了一次;当我们用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各种基金股票时,基金股票价格大跌(如黑石基金)又让我们损失了一次;当我们用外汇储备来购买各类债券时,因为这些公司(如房地美、雷曼)的破产或亏损我们又损失了一次;当我们手握这些美元茫然迟疑进退维谷的时候,美国已经开动印钞机来救市,源源不断的美元面市,使我们手中的美元又进一步受损。这些损失动辄是天文数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一查中国在美国“两房”及雷曼等公司的债券股权损失是何等地巨大,那是多少中国农民工的血汗!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个穷国,最多也只能算是个发展中国家,这2.4万亿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人已经送出了超过16万亿人民币的财富给美国,而我们却没有从美国人那里拿回相应的财富,美国人只给了我们一张2.4万亿的借条,甚至连借条也谈不上,因为美国人并不因此给我们利息,而且美元是美国这个主权国家有权不断印刷使之不断贬值的。当然,这并不能去责怪美国人黑心,美国人支付了美元就意味着他们愿意与我们交换,问题是我们的汇率制度使中国人无法去使用这笔钱,这样的制度不应该改革吗?

六、未来路在何方?

    中国的许多问题,原本只属于经济策略,完全可以充分地讨论争议,然后寻找最佳之策。但是经济政策一旦沾上政治,说白了就是某个领导人针对某一现象发表了意见,整个中国的舆论立马会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无数的下级会主动自觉地为上级的论点寻找支撑的论据。

    中央政府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强硬态度一经发出,各类媒体便立即行动起来,各路专家纷纷义正词严地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混淆视听。有的节目主持人其实自己也没有完全明白汇率的原理,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声情并茂的爱国表演。

    经济界常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凯恩斯说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雇一批人白天去挖沟,再雇另一批人晚上去填沟,如此反复循环,然后给他们发工资,这样就可以拉动消费。拿这样的理论去诓骗一个在田间除草的老农,一定会被老农笑掉大牙,因为在他眼里这是浪费,是傻子行为,如真想照顾百姓,直接发钱就是,何必浪费力气挖沟。然而,就是这样一些违背常识的理论,却深得世界各地政府官员的赞赏,也被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奉为圭臬,其背后的根源不是官员们不懂常识,不知道政府花钱的浪费巨大与效率低下,而是这一理论为官员们干预经济从中谋利找到了理由与借口。

    汇率的问题大概也不例外。天量的外汇聚集于央行掌控于中央,这笔不劳而获之财(相对于外汇管理者)对于相关部门和利益团体是不是一件利益巨大的事情,相信读者朋友心中自有分寸。可以看见的事实是,央行的所谓专家学者,没有一个不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意见高度一致,态度斩钉截铁,这其中显然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原理在起作用。这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些貌似逻辑严谨振振有词的问题,只要广大读者认真理解了本文前面的文字,一定可以在其严丝合缝的逻辑当中找到不堪一击的软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分析评判。

    最让老百姓担心的是,如果让人民币升值(至于是缓慢升值还是一步到位那是方法问题),出口企业岂不倒下一大片?倘使人民币缓慢升值(比如就像某些专家建议升值2%),企业就无利可图,那说明,这家企业其实早就应该倒闭,它此前所以还能盈利,并不是美国人给了他们利润,而是全国人民通过通货膨胀养活了他们。至于工人们,倘使政府真心要帮助他们,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把钞票直接发给他们,让他们趁早转行,把青春年华用到国家更需要的行业里,国家何必为此苦苦支撑起一座座亏损的工厂,何必把大量的财富白白送给外国人呢?

    倘使汇率最终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广大企业都会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该出口的就出口,该进口的就进口,中国的有限的资源秉赋就不会被低价贱卖,就能得到了合理高效的使用与分配,中国的产业结构才可能得到实质性调整,中国经济才可能从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其实,现阶段即使缓慢升值也是权宜之计,因为,前文已述,正确的汇率最终来自于市场调节,要想提高效率,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出口依赖转而促进内需,唯一的出路是取消外汇管制,破除固定汇率制度,让各种外币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市场自会找到一条正确的汇率之途。

    对汇率问题的错误认识以讹传讹并不断蔓延,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扮演了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的角色,历史终将会证明他们不唯实只唯上的错误,并将他们钉在学术良知的耻辱柱上,他们是:向松祚、韩秀云,吴念鲁、谭雅玲、肖炼、周世俭……

(文:徐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