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最近中国企业集体过冬这段路程,我们从事管理工作的同仁,只要稍微留意就会注意到:计算机普及与信息网络大大提升了西学东渐的速度,但这种西学已不是近代史中提到的百家争鸣中的各类思潮,已化生为更为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对企业界具体说就是西方企业管理研究者对像杜邦、惠普、通用等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思考。截止到现在,不管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还是从实证研究方面,我们都证实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流程方法已被中国各类型的企业所普遍接受,有的还结合自身与外部专门机构已经应用到实践。
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现实仍是一些企业所困惑的难题,做咨询、听讲座、聘专家最后要面对的还是千头万绪的管理个案、麻烦。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企业家们觉得并没有因为引进各类西方管理手段而使管理变得有效、轻松,相反,各部门具体操作起来都叫苦不已,原本以前挺简单的事都被一堆堆表格、工具搞复杂了,于是造成问题越积越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自己管理那一套实践已经证明不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刚学的这一套又经实践证明也似乎无济于事。曾有企业研究者总结:不改变等死、改变找死。但我们既不能等死也不愿找死,那还怎么活?有时候禁不住会想:我们回到老路肯定已经不行,坚持现有的状态结果肯定也不妙,那是不是还有第三条路?如果有,那是什么?
其实,管理学复杂的逻辑都是以“人”为主线展开的。比如:我们在生产中引入流程,是因为想培养一线人员行为的惯性,进而来提升我们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人只会在需求满足的最大可能前提下才会出现主动、敬业和创新。等等。所以,我认为企业最大的管理应该是人的管理,这并不是单纯基于人是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点为代表的哲学论断,而是源于长期对企业管理的关注和思考。所以第三条路就隐藏于人这个主线中,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就是寄希望用一种手段来实现人自身自觉、自发、自治本性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的管理就顿时变得明晰起来,说起来我们都是在做经营、做管理,实质上我们是在管理一个团队,运作一个团队的力量。针对这个问题,曾有知名学者作出“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和诸位一样不能下一个明确定义,但可以明确的说一个优秀的团队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支撑”著名论断。因此,人之难知、人之难治则是在具体管理中所面对的核心难题。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就是企业各级管理者所面对的最直接、最实际问题。每当有客户说起仁达方略咨询团队,那意味着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对我们合作精神的期许。所以今天研讨团队管理与文化,初衷就是营造一种合作精神浓郁的团队文化,来补益于管理实效,使之有效、简单并持久。
眼下,有企业在着力打造其组织的“大雁”文化。因为大雁是合作的典范,总会给人以启发。它是一种天生的合作者。当我们看见成群的大雁排成“人”字型队伍步调一致地飞行时,不禁为它们的表演而惊叹。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大雁以这种形式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多出12%的距离。因为为首的大雁在前面开路,能帮助它两边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从而减少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管理者不再是集权者和发号施令者,他们只需要逐渐向教练、顾问、推动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等角色转变,同时,他(她)们的管理压力也相应降低。而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利、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他(她)有权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而不需要再等待来自于上级的指令。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团队工作,自觉地分担压力和困难,工作效率与效益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烟草行业虽有其特殊性带来的管理弊端,但其存在和发展也有其显著优势,比如作为国家的高利润垄断行业从不愁资金,这使得我们的企业有足够的盈利去支付员工各项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奖金。在这里工作的大部分人一旦进来就基本上不愿意离开,从而使团队得到稳定的保障。我们在管理上也就不担心今天谁会走和明天谁会离开,也对工作交接产生的问题作了最大限度的回避。团队稳定是其组织文化得以形成和传承的基础,因此,在烟草这个行业面临一些挑战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发挥利用我们的长处构建符合自身组织的文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战略中心地位的明确及指示精神,对于广大烟农生产的积极性调动无疑又为烟草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直面现实,国家局对于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指导精神也必将促进行业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如果把整个行业看成一个无边界组织,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实现烟草行业从组织到团队转变的最有力武器,全国各级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实践及成果正是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