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未来谁将称雄世界?


中国、印度,未来世界谁将称雄?
——“大学城精英读书俱乐部”(ERCUT)第二次活动
读书俱乐部成员 张肖 陶芳芳 吴军整理
2010326星期五,我们齐聚松江大学城上海外贸学院B406,迎来大学城读书俱乐部的第二次读书讨论活动,几位老师和同学提前来到研讨室,由于赵红军老师有事,大家提前讨论了中国和印度的差别以及一些读书感想,立信的两位老师鼓励我们学生多看书,多准备,在以后的研讨活动中积极发言。
赵红军老师到研修室后就主持开始本次读书活动。我们这次讨论的书目是《龙象之争》,本书作者为英国专栏作家戴维·史密斯。他认为到2050年,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强国将依次是中国、印度和美国。随着世界重心向东方转移,新的联盟将不断形成,新的规则也会不断涌现,而唯有那些深谙世界新秩序的国家才能未雨绸缪地去应对新的挑战。为了解释亚洲经济的崛起以及预测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戴维·史密斯深入研究了人们常常谈及的几个问题:亚洲奇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亚洲经济的增长能否持续下去?英国等国家又该如何应对亚洲的崛起?中国将成为怎样的超级大国?它会如何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是否会像美国一样最终赶上并超过它曾经的帝国“主人”——英国?
赵老师首先对该书的内容作了简短的介绍,并对中印两国在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劣势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赵老师回顾了中、印历史,认为两国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印度由于种姓制度,森严等级制度难以打破且固定,各等级阶层没有机会变更,而中国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下层阶级可以通过读书改变阶层现状,但是中国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人民。并由此谈及到了中国的经济特征,赵红军老师提到,国民政府的失败与共产党的成功,国民政府植入欧美思想,选择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作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不顾中国千年发展的基本传统经济形式-农村和小农经济利益,最终走向了失败。事实上这是国民政府经济、财政机制的失败;而共产党领导人则深刻了解中国经济的特征,深深明白中国的经济主体是小农经济,所以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果中国革命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功,也可以从这方面得到同样解释。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小农家庭的积极性,实行承包制,推动国有企业、城市经济改革,用张五常的话说,就是用经济合约取代等级制合约,这乃是中国成功的关键。
印度与中国还有的很大区别是,中国拥有的是强大的“硬实力”,比如,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印度,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民主制度、法制观念、私有产权制度等“软实力”都是其重要财富,另外精通英语这一“软实力”,在使印度成为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产业转移与变迁规律下,印度在这方面的优势将会得到较大体现与发挥。
今天的讨论中,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存在时间局限的。事实证明,人口并不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的质量不降,素质教育不减反而使得人口因素能够转化成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现代的内生增长经济学就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复杂关系。学生陶芳芳认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所以在人均收入低下,投资和产出增速有限的现实下,控制人口增长仍是必要的。邱强老师认为,人口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是要分阶段看的,当生活水平不高,教育事业落后,不能将新增人口变成较高的人力资本时,人口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增长的负担,但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高素质教育下的新增人口就是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赵红军老师认为分阶段一说可能不太规范,但认为从长期来看,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关系。立信的史浩江老师认为中国的发展旨在改变公民意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与文娟老师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相互作用”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大家一致认为,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还取决于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此外,大家提到中国人口生育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存在着“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文娟老师则以其家乡河南为例,认为当前不存在上述问题,事实上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不堪抚养子女重担,生育较少,相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愿意养育更多子女。大家还提到性别比例问题。赵红军老师提到,据统计,目前男女人口比例为117:100,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史浩江老师更以其家乡陕西某村为例,指出根据他的简单统计,近几年新出生婴儿的男女比例是13:3,由此可见中国的男女比列失衡问题正逐步恶化,由此对社会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处于人口红利期,但30年后呢,情况会是怎样的?赵红军老师提出这样一组数据,30年后中国青年劳动力与老龄人口比例是2:1,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青年劳动力将会奇缺,而印度则逐步进入人口红利期。按刘静波老师的说法,印度的人口会在5年内赶超中国,印度也以此为目标,因此30年后印度的青年劳动力资源将十分丰富。
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其企业家的贡献,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外资和国有企业,中国民营经济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企业家未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讨论结束时,赵老师提出大家深思的问题:20年后中国与印度谁的经济实力更强,印度会不会超越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讨论中大家对陶芳芳提出的针对劳动力素质提高及产业升级,随之目前西方国家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做了讨论,赵红军老师提出,产业空心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史浩强老师认为在中国产业结构会实现梯度转移,不必担心出现产业空心化。另外大家对当今高房价现象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相似现象也发表了看法。
最后,赵红军老师推荐下次了下次的讨论书目,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并介绍了宣读书目的一个原则,第一,必须是经典,经过时间的磨练,大家公认的经典,像这次的《龙象之争》就不是很好,这是专栏专家写的书,他们只是提出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分析;第二原则是必须自己看过,认为是经典的。
本次读书会讨论气氛激烈,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发言,大家都表示收获很多,相信读书俱乐部会越办越好! 
参加这次读书讨论会的成员名单:
张田泽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吴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陶芳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张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赵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张皖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吴婷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孟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杨轶臣,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
张家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徐瑛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徐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
刘静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师
文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师
赵红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师
邱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师
史浩江,立信会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