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往往更多关注和依赖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寻找新的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向更高层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要向更高层级发展,就必须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而要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人力资源就必须成为国家第一位的战略资源。
要实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使我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将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非常凸出的,特别是大国,其中人力资源是在各种战略性资源中占基础性地位。
尽管“人力资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19年,但是在现在的意义上探讨“人力资源”,最早也最精彩的论述是在管理大师德鲁克1954年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之中。德鲁克一方面指出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要着眼于其特殊性,也就是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地方;另一方面提醒我们,人力资源除了“资源”的一面,还有着绝对不能忽视的“人”的一面。
现在我们的人力资源实践,忽视了德鲁克提出的两个原则。企业不但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一面,而且和其他资源同样看待―同样被看作企业所拥有的某种东西,企业视自己的需要而使用或者抛弃。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说:“一种资源是一件东西。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力资源。我认为这种词汇贬低了人。叫做人力资本或者人力资产几乎更糟。”把员工当人,对于企业来说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浅层次的理由:员工跟其他成本、资源或者资本项目有着明显的不同,只有把员工作为人来对待,企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回报。如德鲁克所说:“人具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质。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人对于自己要不要工作,握有绝对的自主权。”人至少还有以下独一无二的特质:人有情感、知识、关系、理想和个性。
无论是把员工看作成本,还是资源或者资本,都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而这些角度成为看待员工的首要角度,是因为我们看待企业的角度出现了偏差。从20世纪以来逐渐变得根深蒂固的这种偏差,不应该被我们带入21世纪。如果把员工当成本,动词就该是节约;把员工当资源,动词就该是利用;把员工当资本,动词就该是回报最大化。如果把员工当人,动词应该是什么?据相关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动词都是激励、尊重、培养、关心。这跟前面指出的人的特质是一致的:人有理想,因此需要激励;人有个性,因此需要尊重;人有知识,因此需要培养;人有情感,因此需要关心。员工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必须要从把员工当“资源”转变到把员工当“人”上―这是21世纪的管理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挑战。(员工不是人力资源)
今天看到朋友刘万军写的一篇解读政治生态怪象---问题官员却更容易高升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李部长所说的就是我们管理中对人的界定不清晰所致,也就是我们只是简单地把人简单当做“人力资源”,而把人本身的属性忽略了,才会使得老实人处处碰壁,老实人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记得以前朋友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企业已从十多年前的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中型企业,而从企业刚刚成立一直老老实实干活,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做“老黄牛”,却病没有得到重用。而另外一个嘴皮灵活,很有心计的“机灵鬼”却步步高升,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这就像当前的官场生态一样,不是有民谣如是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表扬了溜须拍马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冷落了当牛作马的,逼走了心猿意马的”……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道出了我们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相图。
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仅仅关注人力资源本身,必须跳出自身管理的框框,要把核心放在更多关注人的本身属性上,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完美结合,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使我国要真正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员工不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人的本身属性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