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行之三:青岛印象


青岛印象

     别日照,到青岛,中间不过3个小时的路程。
       最初对青岛的了解来自于历史书上关于五四运动的记载,当时读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真是热血沸腾,恨不能穿越时空,加入那游行的队伍中去。
       后来青岛更是闻名于我家,青岛的印痕随处可见,海尔空调吹着,青岛啤酒喝着,双星运动鞋穿着,吃、穿、住、用、行,不敢数就占了三样,全是青岛产。
       果然,青岛与日照大不相同,大都市就是大都市,动辄几十层的高楼立着,现代气味十足,也不时有一座别墅,或是一座教堂,旧旧的,一问都是一百多年的东西了。兼容并蓄,这才是一个有气度、有内涵的城市应该有的。
       青岛是山城,街道并不宽,而且坡度波动很大,窄窄的起伏的街道,使人觉得没有大城市的陌生感,在拥挤中有一点亲切的味道。但问题就出来了,一是停车位难寻,很多车就停在半坡,让人咋舌。二是几乎没有骑自行车的,大部分人地步,步幅很大,速度特快,也算一道独特的风景。
       旅游的过程不想再唆,很多朋友都去过,景点无非那几个,只想继续说说琐碎的感觉。
       入住宾馆的街对面,有一个小卖铺,门口叠竖着三个木桶,上书“青岛啤酒”。女士们无动于衷,可是男士们只差欢呼了,有人可能不善于饮白酒,但大部分人都能喝点啤酒,青岛啤酒在啤酒中的地位,应该和茅台一样重要,价格也许不是最高,但尊贵的身价无可比拟,能够有机会喝到正宗的青岛啤酒,真是一种幸运。
       男人们呼啦就围上去了,两元一斤,堪称物美价廉!站在一旁看,不时有当地人来打酒,不用壶,一律用塑料袋,印着青岛啤酒的标志,用手一提,逍逍遥遥的就走了。一个伙计忍不住问:“这怎么喝啊?”老板娘白了一眼,说:“用贼(嘴)喝。”大家被噎了个半死,可是气归气,终究抵挡不住诱惑,也照模照样的提了进宾馆,用贼就用贼吧,猛一大口下去,一股清爽的气流就出来了,觉得那白眼挨的也值。晚上看青岛电视台的公益广告,才知道原来这种用塑料袋装啤酒是当地一种很时尚的做法。
       在青岛的当天,还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个趣闻,说是报社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岛内居民最近十分迷信吃绿豆糕,以至卖绿豆糕的店铺前每天都有排队购买的热闹场面,一家自北京来岛的绿豆糕店,已经开到了20多家分店,仍然供不应求,而原因不明。原来大都市里的人也是这么容易跟风,我特意跑到一家绿豆糕店看,上午并不是黄金时间,仍然排了十几个人,看看旁边麦当劳那边,和这里差远了。
       写到这里,很多朋友一定在偷偷的笑话我啦,你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千里迢迢到青岛来,不是把心思用到风景名胜上,倒注意起人家房子高矮新旧,道路宽窄陡平,报纸花边新闻来了。呵呵,箩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只想用这琐碎的东西,来告诉你一个悠闲的青岛。
       品茶,要先把自己的心放下来,旅游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久居山乍来海的人,是需要把自己先放下来的,否则,便如给久渴者饮茶,品位只在九霄云外,有的只是牛吞驴饮。
       在对琐碎的留恋中,告别了青岛。返回日照的高速路两边,都是海产业,有很浅的滩,可能是养海带的;有用网隔成一格一格的,可能是养鱼或是养虾的吧,蓦然看去,竟还有二十几个戴着斗笠的妇女,正弯腰劳作,一如我们平原地带种地的父母一样。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海就跳到我的心里来了,于是我打开窗户,让呼啸的海风进来,吹着。